酿酒师谢亚玲
见证宁夏葡萄酒从“酒厂酒”走向“酒庄酒”
版次:14 作者:吴璇
谢亚玲为记者介绍控制发酵桶温度的终端设备。
沃尔丰酒庄的桶藏酒窖。
今年10月,第三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大赛暨首届布鲁塞尔“马瑟兰”国际葡萄酒大赛颁奖礼上,首届“中国银行杯宁夏·马瑟兰酿酒大师邀请赛”名单揭晓,沃尔丰酒庄的谢亚玲和其余9位同行一起,荣获“最具潜力酿酒师”的称号。
在沃尔丰酒庄对话谢亚玲的过程,体验是非常美好的。这位从业20余年的资深酿酒师性格开朗,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从发酵车间一路走到灌装车间,再到酒窖,谢亚玲对每一个技术方面的细节都如数家珍,对于红酒的品鉴,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
而这份热爱,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一年她从四川来到宁夏,从玉泉酒 厂到原歌酒庄、新慧彬酒庄,后来到沃尔丰酒庄,四段不同的经历,正好是宁夏葡萄酒从“酒厂酒”走向“酒庄酒”过程的缩影。她的故事,带着宁夏葡萄酒的香气。
“到本专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去”
谢亚玲是四川人,1995年在攀枝花酒厂工作的她,就对葡萄酒的酿造产生了极大兴趣。为了系统学习葡萄酒酿造知识,她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葡萄酒专业,那时这个专业还只有两个班,“当时不会想到的是,隔壁班上学的一个男孩,会成为我未来的老公。”谢亚玲笑着说,在学校的时候,她就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宁夏贺兰山东麓是国内最好的葡萄酒产区,心向往之。
毕业时,抱着“到本专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去”的想法,谢亚玲来到了宁夏,在当时的玉泉酒厂工作。初到宁夏时,她满腔的热血被浇了个透心凉——眼前的一切实在是太贫瘠了,远离市区的酒厂,漫天的风沙。“为了躲避风沙,我们总是穿着厚厚的衣服,可全身上下都防住了,沙子还是会趁着说话的时候刮进嘴里,在牙齿间嚼得嘎嘣响。”她说。
全程见证一个酒庄的诞生
那个时候,宁夏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酒庄,葡萄酒生产的主流模式还是种酿分离,而玉泉酒厂当时依托农垦系统,有着用于研究的葡萄园,这里丰富多样的葡萄品种,为日后整个宁夏的葡萄酒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十余名专业酿酒师,也是整个宁夏产区酿酒师的奠基者。
2007年,谢亚玲暂时离开了宁夏,到当时市场相对成熟的山东产区工作了五年。后来,宁夏一所大学需要一位教葡萄酒专业的老师,层层筛选下来,最符合条件的就是谢亚玲的爱人,于是,夫妻二人又双双回到了宁夏。
这一次,谢亚玲从策划、选址开始,到种葡萄、酿酒、销售,融入并见证了一个酒庄的诞生,并亲自参与到酒庄第一款年份酒的生产中。
深入了解葡萄酒产销环节
和许多宁夏产区的酒庄不同的是,这家名为“原歌”的酒庄选址区域,是在由周边水源冲击形成的冲积扇地带,省去了筛去石头的过程,第一年就可以种植一些麦草来改善土质,第二年就能种葡萄了。
而酒庄管理层对行业动向的把握和当机立断的风格,更是让原歌酒庄从一众酒庄中脱颖而出。那是在2012年,当年的雨水特别多,两天晴三天雨的,几乎90%的酒庄都面临着酿酒原料的绝产,只有玉泉酒厂的一个葡萄园里因为做好了防护措施,免于受灾,但能供给的原料也很有限。“当时,酒庄的管理者亲自拿着现金去玉泉酒厂的葡萄园购买原材料,等别的酒庄反应过来时,我们已经开始投入生产了。”谢亚玲说。也正是这批酒,后来获得了品淳客和布鲁塞尔国际赛银奖。
原歌酒庄之后,谢亚玲来到新慧彬酒庄工作。在这里,她不仅要负责建造酒庄和酿造,还要亲自参与到营销过程中,多种角色的切换,让谢亚玲更深入地了解到了葡萄酒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
让酒庄变得有“智慧”
之后,谢亚玲又来到沃尔丰酒庄。在这个酒庄,谢亚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在这里,谢亚玲以独立酿酒师的身份兼任酒庄酿酒师,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间,但也有了更重的担子。
“作为兼职酿酒师,平时没有非常严格的时间要求,但酒从出品到市场上,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追溯到酿酒师这里来,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谢亚玲说,几乎所有的酿酒师都是全天候在线,脑子里时刻都在想工作的事情。
在沃尔丰酒庄,谢亚玲带着记者参观了产能600吨的酿造车间。参观过程中,谢亚玲还给记者介绍了这里的一个“小发明”——她带领酒庄工作人员发明出来的“肘型阀”,通过这个小小的改动,让原本只能用来发酵的桶同时有了储酒的功能,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节省了空间。
参观中,谢亚玲将记者领到一台设备前——它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是整个酿造车间的命脉所在。车间里的每个发酵桶都在这台设备上有对应的号码,根据每一个发酵桶中所酿酒种类的不同,罐内的温度也有所不同,果香型的酒通常在12℃~13℃,陈酿型的酒则要把温度控制15℃~20℃。通过这台设备,所有的罐内温度一目了然,随时可以操控。“现在,我们正在进行5G智慧酒庄的建设,除了这样的终端外,我们还在每一个发酵罐上都贴有二维码,扫码就能深入了解这一罐酒的相关信息。”谢亚玲说。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