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智:让沙画技艺走进生活

版次:15 作者:王敏

涂智

沙画茶具。

沙画装饰画。

沙画胸针《蝴蝶》。

都说三十而立,热爱沙画的涂智已到了“而立之年”。从2013年接触沙瓶画,到逐渐摸索、创新,设计出沙画手提包、茶杯垫、胸针等……10年的努力,不但让涂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赛道,成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沙画技艺非遗传承人,也让沙画这门艺术,在年轻跳跃的思维下,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可能性。

爱上沙画

对沙画开始感兴趣,是从2013年开始。那一年,涂智从贵州来到宁夏理工学院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涂智看到“沙瓶画”,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用不同颜色的沙子,竟然能在瓶子里堆积出不同的画面来,这在当时还是学生的涂智眼中,很是神奇。

“知道沙瓶画后,手边没有彩沙,当时看了很多视频、资料,发现有人用盐也可以做,所以我就自己先用盐做实验,连制作工具也是自己做的。”涂智回忆说,最开始自己在网上看到可以用漏斗做沙画制作,但尝试后发现,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图案比较单一,像精细的人物肖像等是没办法制作出来的。于是他自己改良工具,比如用缝衣针来控制沙子的走向,把勺子捏出一个尖口来放沙,或者将一次性筷子的一头做出一个凹槽来,精细放沙……这些尝试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但对于涂智来说,这个探索的过程让他对沙画更加欲罢不能。

“一开始买了很多不同颗粒大小的盐,又用不同颜色给盐染色,当时我做了一些作品,看着是很好看,有南方的朋友定了我的作品,可没想到,等寄过去,结果南方空气潮湿,没过多久盐就结块、融化了。”后来,涂智就开始用彩沙来制作了。

令人着迷的是沉淀的文化

课余的钻研,让涂智创作出越来越多的沙瓶画作品,2016年,他在大学成立了沙画社团,带领30名感兴趣的学生,一起研究沙瓶画。

2016年11月,在“双创”政策的扶持下,涂智在银川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立了宁夏沙忆时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7年4月,他的沙画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18年10月,公司的参赛项目“带走一片沙,留下一方绿”入选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

“也是从2018年开始,我的作品从最开始的沙瓶画,拓展到了更多实用性产品,比如景泰蓝掐丝沙画、固态沙画装饰品等。”涂智说,这也是因为自己对沙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沙画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人类语言文字出现之前,是出于交流与记事需要而诞生的一种特殊图画符号。“最让我着迷的,正是这种图画符号在时光中沉淀出的文化属性,不但形成我们今天的语言文字系统,也形成了目前多种多样的绘画艺术形式。”

每一步都需要极大耐心

在涂智的作品中,有可以挂在墙上的装饰画,也有可以别在身上的沙画胸针,细看这些作品,沙粒的细腻感所表达出的画面逼真度,让人记忆深刻。

涂智介绍,制作沙画的原料以天然彩沙、以及粉碎后的矿物原料为主。不同作品选择不同的沙,材料不同,制作的技艺也会随之有所调整。“我们多用天然沙和烧结沙,筛选后沙子是非常细小的,形状也不规则,所以就需要用工具将沙子一粒一粒送到精准的位置上,不能有失误。”涂智说,“这是沙画创作的难度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从刚开始简单的平面图案到立体的人面画像,不断探索中,涂智对沙画的研究愈发深入,制作技艺也不断精进。“沙画胸针系列”是涂智2022年研发的作品,从一只翠鸟开始,他先后做出兰花、玫瑰、竹子、蝴蝶等一共六种主题元素的胸针,这些胸针从选图、绘图、选沙、试色、固沙、成型……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比如翠鸟本身羽毛的颜色是渐变、所以我们先用纯色的沙子来试色,再从颜色深浅明暗的变化上做颜色的过渡,单是羽毛的渐变色就试了十几次。”涂智介绍说,和装饰画不同,沙画胸针是随身佩戴的,它的沙子直接可以触摸到,不像沙画有相框装裱做保护,这也就要求作品既耐磨又防水。“制作一枚胸针,过程中要有四五次固沙的步骤,这样才能让作品真正定型,在美观的同时也具有实用性。”

不断尝试增强作品的实用性

除了创作,涂智还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到文化馆或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公益课堂,只要和沙画有关,他都乐此不疲。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涂智就会带着社团的学生,到贺兰山武当庙周边、韭菜沟深处、沙湖附近以及陶乐地区采风、选沙,从石块、石子到沙石粒,这些在涂智眼里,都是“宝贝”,经过细分、处理和创作,都能成就一件件富有巧思的作品。

“我想用本土的沙石,进行宁夏本土旅游产品的创作。比如现在已经完成的《太阳神岩画》《石嘴山》等沙画,都是用我们宁夏本地的沙石制作的。”涂智说,虽然让非遗真正实现商业化是有很大难度的,但自己会不断尝试,增强作品的实用性,让优秀的传统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