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的志愿服务时长算什么?
版次:2 作者:孙瑞亭
12月5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而据媒体报道,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被当成商品明码标价进行“交易”,有的打出“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广告,还有的则晒出成功操作累计时长的截图。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那么买来的志愿服务时长算什么?
如今,志愿服务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自愿、平等、诚信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志愿服务的参与者通过日常性的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而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的行为显然与之是相违背的。那么,志愿服务时长怎么突然就成了“生意”,又是谁在打“歪主意”钻空子牟利?
不可否认,“是否完成了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单位等对于学生、员工的“硬要求”,本来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生活化是好事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时间、认知等原因发生异化,在这个过程中便出现了走捷径、钻空子的想法,于是通过购买服务、托关系安排、蹭时长等方式的代劳便开始出现,以至于居然有人借机牟利。从目前通报的一些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弄虚作假行为,比如盗取相关志愿服务官方账号、依托网络平台贩卖志愿服务时长、将工作时长记录为志愿服务时长、违规操作发布虚拟活动等等。
一方面,要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查处、治理力度,要加大对平台内信息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力度,对“花钱买志愿时长”的相关信息发布人依规处理,同时追究平台责任。另一方面,要防止志愿服务僵化变味,沦为虚假的形式主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首先要遵循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而不能将其变成指标任务和目标要求,尤其不能将志愿服务的记录、管理、评价等权力垄断化、单一化和形式化。
应该说,在培养方案、考核机制中引入志愿时长这一量化指标,既可发挥鲜明导向作用,鼓励更广泛的志愿服务参与,也可让更多市民熟悉参与流程和方法,为长期的志愿者培养和志愿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但是如果过于强调任务考核和目标管理势必会产生“反作用”,比如出现层层摊派、责任推诿、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因此,必须要让志愿服务管理要远离行政化,回归到引导、激励的主旨与初衷,在管理方式、活动形式上进行规范和创新。
今年国际志愿者日的主题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想要志愿服务实现更为广泛且真实的参与,就要挤出其中的形式主义水分,真正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