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手工麻绳回不去的年代
版次:15 作者:吴璇
对于很多60后、70后甚至80后来说,小时候一定用过那种看起来很粗糙,实际上却相当结实的老式麻绳。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麻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
那么,它究竟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呢?来听贺兰县级非遗传承人乔淑琴,谈谈手工制作麻绳的那些事吧。
手工麻绳的制作工艺
“第一步,用绞车把采摘来的麻绕成麻绳坯子。”乔淑琴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这种坯子,如果是过去纳过鞋底的人,就知道是什么了,和纳鞋底的坯子不同的是,做麻绳的坯子是用绞车绕出来的,而前者是用筷子绕出来的。
接下来,把绕出来的坯子拴在纺车上,一共要拴3股,后面还要留出一个须子,工人们分别站在纺车的两端,将3股坯子合在一起;而绞车中间的滑子,是用来决定麻绳粗细的,有2厘米、3厘米、5厘米等不同的尺寸;使用不同的滑子,麻绳的粗细程度也不同。“现在贺兰县文化馆展示的那台纺车上,就有7个大小不同的滑子。”乔淑琴补充说,如果合出来的麻绳没有完全拧在一起,松松垮垮的,就要加上第四根坯子,让这根坯子和其它三根会合后,再由工人站在纺车两端不停地转动设备,这样四股坯子就紧紧地拧在了一起。“这样做出来的麻绳十分结实,一根绳子最长能有30多米,在很多场合都能派上用场。”
曾是周边地区的“香饽饽”
乔淑琴是乔家麻绳的第四代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父亲一起学做麻绳。
在那个人人都吃着大锅饭的年代,乔淑琴的父亲靠着一手制作麻绳的手艺,成了周边几个生产队的“香饽饽”,东家需要捆个东西,西家想要拉个货,凡是需要用到麻绳的地方,乔淑琴的父亲都随叫随到,一家人也因此在村里有着很好的人缘。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周边不少人“下海”做起了小生意,挣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生活条件也随之水涨船高,乔淑琴看在眼里,也琢磨起自家的麻绳手艺来。
说干就干,拿出设备、请来工人,乔淑琴和丈夫一起开起了麻绳作坊,专门生产麻绳卖给有需要的人。在她的印象中,当时银川、石嘴山等地有很多人有船,他们出船的时候,就用得到乔家麻绳。当年,家里做的麻绳院子里都堆不下,要一直堆到院子外面的道路上去存放。
正是靠着这一手做麻绳的工艺,乔淑琴家很快致富了,2004年,他们买了一套房子,举家搬迁到了银川市,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属于它的实用时代已经过去
然而,乔淑琴一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工制作麻绳的技艺却面临着失传。乔淑琴告诉记者,自从2004年搬到银川之后,她家就再也没有做过麻绳了。
究其原因,首先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诞生,市面上有许多材料更易得、生产过程更方便的绳子,都可以用来取代麻绳。“从2000年开始,很多人都开始用塑料绳了,这种绳子制作方便,价格低廉,一般的日常生活足够用了,即使需要用麻绳,也有更加先进的机械来生产。”乔淑琴感慨地说,相比之下,手工麻绳的制作就显得十分麻烦了。 就拿乔淑琴家来说,现在唯一的一台设备还是当年离开贺兰时留下的,已经破损比较严重,前些年申报县级非遗项目的时候,找了一位老铁匠勉强修好了,可老铁匠也在不久后去世了。“现在如果设备再坏了,想找人重新做都找不到。”乔淑琴无奈地说。
不仅如此,原本掌握手工麻绳制作技艺的人,也都已经不在了,年轻的后辈们看不到麻绳制作有什么前景,早就已经放弃了这门手艺。“被评为非遗项目后,我也很少参加活动,因为我们这个工艺少则需要3个人,多则需要5个人,我现在根本凑不够人。”如今,乔淑琴也已经快70岁了,无论是精力和体力,都很难支撑她亲自去手作麻绳了。
把其中的文化内核传承下去
对于手工麻绳面临的现状,贺兰县文化馆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首先便是想方设法恢复乔淑琴家以前的老纺车。非遗专干马金中介绍说,目前,已经基本还原的老纺车就陈列在贺兰县文化馆里,随时可供人们参观,和纺车一同展示的,还有详细的手工麻绳制作过程。
“从功能性和实用性上来说,手工麻绳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多大用途了,它所具有的更多的是文化价值,正因如此,我们就要用不同角度来看待它的传承。”马金中说,传承一个非遗项目,并不一定要制作出相关的制品来,用不同的方式来宣传其制作过程,让后人们都知道这个手艺是什么样的,这本身也是一种传承。
马金中说,目前,贺兰县文化馆正在筹建自己的非遗文创中心,等到该中心建成后,将有七八个非遗项目入驻进去,其中就包括乔淑琴的手工麻绳制作工艺。“到那时,凡是到非遗文创中心参观的人,都能看到手工麻绳的制作过程,我们还会请传承人来讲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手艺。”马金中介绍。
小知识
乔淑琴介绍说,用于合麻绳的绞车叫做十二眼合绳,前架有十二个眼,穿十二个绞棍,拴上绳子,绞棍上面套上十二个板子,后架是四眼的,前面挂钩子,绞棍上面套四眼的板子,下面压石头。中间附加一眼,是用来合直径为三厘米的绳子,后面的绞车继续用来压石头,石头的轻重决定绳子的粗细。
本版图片由贺兰县文化馆提供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