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乐”真要乐不起来了?
版次:2 作者:周志翔 刘薇 吴戈
■新闻背景
近期,多地加强对老年代步车上路的严格管控,银川也有所行动。据媒体报道,一些路段交叉口,有交警逐车检查。而在数天前的一则新闻里,银川一老年代步车闯红灯酿事故负全责,交警提醒要选择合法的交通工具,切莫驾驶老年代步车上路。
此番究竟是整治还是禁行?“老头乐”真要乐不起来了?管控利于保障交通安全,但老年人的出行刚需亦不可忽视,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禁了之,更不能让市民心存疑虑。
观点一
规范管理要抓住重点环节
周志翔
对电动三轮、四轮车加强管理,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哪种模式可行,并不难模仿,重要的是让所谓的“老头乐”能依规使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利益,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保护驾驶者和乘客等多方面的利益。
各地管理规定陆续出台,对“老头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北京此前已明确明年起禁止“老头乐”上路,禁止本市产销违规电动三轮、四轮车,对存量车辆设置过渡期。“一禁了之”的确省时省力,但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通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范管理。
银川应在销售和使用环节重点发力。对“老头乐”在销售端的管理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努力,包括审核资质、规定标准、加强监管、建立档案、加强宣传教育等。这样可以确保“老头乐”的销售环节合法、合规、安全,为市场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
加快电动车上牌工作,依据去年新实施的《机动车登记规定》,满足企业生产资质、车辆3C认证和缴纳交强险三个条件才能上牌。银川市最近正在对电动车进行上牌工作,趁此机会也要做好“老头乐”的上牌工作,这样后续管理起来才能有据可依。
观点二
坚持管理 循序渐进
刘薇
相关视频下,网友留言“千万别两天热度”。确实是,国家层面标准政策陆续推出,可到了各地方,管理方式、尺度、进度五花八门。到底给不给上牌、能不能上路……银川至今未有明确说法,时不时出现的宣传标语和检查整治过后,各类乱象亦未见改观,这也让市民质疑检查整治是一时热度。
事实上,因为出行需求的现实存在,加之各类违规现象也非一日形成,老年代步车不能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禁住,否则极有可能反弹。要真正消除隐患,只能循序渐进,从多个环节一起入手,在强化管理和疏通堵点中慢慢收缩其使用空间。
而循序渐进,过程管理尤为重要。什么时候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到什么程度,要做好规划和安排部署,也要让市民心里有数。以态度上的明确争取各方配合,才能将治理梗阻的难度降到最低。一旦做好规划和进度安排,就要严格执行,这一过程中,最怕扬汤止沸、改改停停、反反复复。
各地执行不一,除了情况、条件不同,也有对政策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好的一点是,这些差异在逐渐缩小,所以我们可以对治理的阶段化推进抱有信心,也必须对所有治理工作持以恒心。
观点三
补齐配足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
吴戈
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事物但凡出现,都有一定的必要性,看似人见人嫌的“老头乐”,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虽然“老头乐”的出现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人为了规避程序上的繁琐,没有任何手续证照就直接驾驶上路;车辆类型没有明确界定,导致“老头乐”既可以走机动车道又能走非机动车道。但“老头乐”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可以作为老年人外出时遮风挡雨的代步工具,也可以是接送孩子的“神器”,这些刚需是“老头乐”存在的根本原因。
想要从根上解决“老头乐”的问题,首先还是需要明确规范管理办法,明确界定车辆类型,对于违规驾驶的给予处罚。更重要的是,在关注其安全隐患的同时更要关注老年群体出行困境,以“替代品”供给减轻危害。一方面要从供给端加强供给,试想一下,倘若公共交通能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关注包括日常出行、上下学接送等功能区间的短途出行,或许可以减少一部分“老头乐”的使用。另一方面还需要从结构性上来改变生活场景,比如改善道路步行环境,结合完整社区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建设,补齐配足必要生活服务和商业设施,生活方便了,自然也就不需要“老头乐”了,亦能达到相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