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感冒后耳闷、听音模糊 原来是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版次:12 作者:刘威

最近,不少银川市民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吃药、输液,几番折腾后,好不容易感冒症状减轻了,但一些人却发现自己听力下降,耳朵也发闷,摇头时感觉耳朵里有水声,有的人耳朵还出现疼痛,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那么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预防与治疗呢?对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邓斌。

病例

感冒后耳朵闷胀、听力下降,竟是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前段时间,家住碧水蓝天小区的王女士患了感冒,症状主要是鼻塞、黄鼻涕多,需要不停地擤鼻涕。吃了几天感冒药,就在王女士感觉感冒快好了的时候,耳朵却开始出现闷胀感,感觉像是游泳后耳朵进水了一样。王女士想着过几天应该就没事了。但几天下来也没见好转,打电话的时候,能感觉到左耳的听力明显下降。

“自己讲话像被蒙在鼓里,声音很大却好像出不去,听人讲话又听不太清楚。”王女士便用棉签掏了掏耳朵,但没想到第二天更严重了,甚至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王女士这才有些着急,立即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过了耳内镜和听力的检查,耳内镜显示:王女士的中耳里积满了黄色的液体,鼓膜充血,明显内陷,双耳传导性听力下降。医生判断王女士的左耳是患上了分泌性中耳炎。“感冒怎么还会影响到耳朵?”王女士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分泌性中耳炎是如何产生的?

“医生,前几天我感冒了,鼻子不通气,嗓子疼,可是现在我感冒都已经好了,为什么耳朵总感觉闷闷的,是耳朵进水了吗?”上述情况,是耳鼻喉科大夫在门诊经常遇到的情况。邓斌医生表示,“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多数是我们耳鼻喉科很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是咽鼓管引流不通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邓斌医生进一步分析说,“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中耳腔通过前内侧的咽鼓管通向鼻子的后方,我们可以把中耳腔比作一个小房间;而咽鼓管是连接耳朵和鼻子中间的一个管道,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鼓室压力并且将中耳腔分泌物引流,相当于地漏;而鼓膜则是窗户。鼻炎发作、不当的擤鼻方式、细菌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咽鼓管不通畅时,咽鼓管黏膜就会肿胀,进而使通气功能障碍、中耳腔呈负压状态。此时,如果分泌物较多,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若没有得到及时恰当治疗或反复发作,就会引起听力下降。

警惕这些典型症状

如果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擤鼻涕后出现以下状况,就可能患上分泌性中耳炎,需要提高警惕。

“急性分泌中耳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耳闷、耳内有闭堵感、听力下降,有时会有自听过响、气过水声、耳鸣等症状。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几天多患有感冒,之后听力逐渐下降并伴有自听增强(患者听不清别人讲话,但自己的说话声感觉很响)。当耳内积液较少时,头部前倾或偏向患侧,听力可有暂时性的改善。出现间歇性耳鸣,如‘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擤鼻时,耳朵里可能出现气过水声;有的急性中耳炎患者检查会发现鼓膜穿孔,年幼的患儿因为不会表达,常表现为无缘无故地烦躁、哭闹、用手摸耳朵。”邓斌医生介绍。

急性中耳炎要尽早就医

一旦发生急性中耳炎,应尽早到医院耳鼻喉专科就诊治疗,不要拖成慢性中耳炎。儿童急性中耳炎如果不彻底治愈,可能会对孩子的听力造成一定损伤,甚至引发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如果是中耳炎急性期发作特别厉害,也有把耳膜胀穿的情况,此时会引起耳道流水,甚至合并感染流脓,所以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从成人和儿童的病症综合来看,急性期要口服抗生素,一般是以青霉素、头孢类的抗生素为主,还要使用滴鼻剂和喷鼻剂、黏液稀释剂、激素等治疗。“遇到中耳炎急性期耳朵流脓的情况,可先口服抗生素,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耳道,再用合适的抗生素滴耳液滴耳,待炎症控制住后,小的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较大的穿孔可通过手术来修补。”邓斌医生介绍。

日常预防要注意这些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中耳炎的发生,邓斌医生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主要在于防止感冒的发生。如果已经感冒,应该及时在鼻腔滴药。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鼻腔内分泌物的排出,还可以预防鼻咽部黏膜肿胀,保持咽鼓管功能良好。

要积极治疗鼻咽慢性疾病,出现鼻塞、流涕时,要正确使用鼻喷剂、鼻腔冲洗,以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要戒除频繁掏耳朵的习惯,避免外耳道皮肤黏膜及鼓膜损伤引起炎症波及中耳。

洗头、洗澡时要防止水流入耳内。母亲给婴幼儿哺乳时要取坐位,尽量不要躺着喂,以免婴幼儿溢奶吐奶引起中耳炎。

出现鼻塞流涕时,要采用正确的擤鼻方法,如果想擤左侧鼻子,可以用食指轻轻按压右侧鼻孔,轻轻往外擤左侧鼻涕。而如果想擤右侧鼻子,则可以用食指按压左侧鼻孔,轻轻往外擤右侧鼻涕。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用两个指头捏着双侧的鼻子一块擤,如果用力过猛,则容易将鼻涕擤到双侧的咽鼓管内,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有时可将下巴向上抬起,通过鼻子抽吸将鼻涕从后鼻孔排出,然后经鼻口咽部咯出。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