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时光

版次:10 作者:《灵武长枣文化观览》

世界枣树博览园内如今已230岁的长枣古树。

枣博园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灵武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甜脆可口的灵武长枣。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灵武长枣古树群,有着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岁月的脚步中,它们结出累累的果实,陪伴着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让人们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培育良品,开拓产业。新的时光步履里,百年古树,焕发新生。

“长枣王”的故事

话题回到这株被称为“长枣王”的古枣树,根据它身上的标牌可以知道,它已经在秦渠边上生活了280余年,究竟是谁种下的无从考证,只知道过去它曾属果园村一队某户村民。“那时这一带生活着果园村和园艺村的居民,古枣树们就生长在村民各家门口,被当成自家的树照料着,也收获上面的果实。”王贵云说。

作为从小在果园村长大的孩子,王贵云对这棵“长枣王”印象深刻,“打从我记事起,这棵树好像就已经像现在这么粗和高了,甚至连我爷爷也这样说。可以说,这棵树见证了我们家几代人的成长。”王贵云说,童年时在“长枣王”的树下捡枣子的场景,至今仍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而实际上,在“长枣王”之前,还有一株枣树拥有过“长枣王”的称号,那便是位于灵武市的世界枣树博览园(下简称“枣博园”)中一株今已230岁的老枣树。采访当日,记者也来到了枣博园,一睹它的风采。

枣博园内分布着16549株百年以上的灵武长枣树,是中国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仅存的树木“活化石群”,成片的古枣树长在市区这片区域里,到了枣子成熟的季节,市民们徜徉其中,一派悠然田园风光。王贵云说,过去这里是东塔镇园艺村的地界,住着不少居民,那些经过数百年自然筛选和人工栽植留存下来的古枣树,就长在村民家的院落旁。“近10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进行,住在古枣树林中的1900多户居民搬了出来,住进居民小区,于是才有了现在你看到的这处美丽的枣博园。”

灵武长枣

栽培历史久远

在由灵武长枣协会编著的《灵武长枣文化观览》一书中提到,灵武长枣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对一些古籍和古人诗句的研究,不断证明着这一点。

汉时的《史记·河渠书》,史证了灵武有着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有利于枣、桃、梨杏等果树品种在这里安家。北魏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说:“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再往后的唐人李吉甫也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

1968年,首次在灵武东部沿山墓葬中发现长枣核(无碳化),墓主逝于万历年间。这一发现可以证实,明代或明代以前即有长枣在此栽培,并已形成一定规模。2006年,在考古部门对红山堡藏兵洞进行清理发掘时,在发掘土室中,发现了长枣核,证实了上述的正确性,说明灵武地区至少在明初就已栽培长枣……

“过去,枣博园二期所在的这一片地方叫李鞑子洼,是长期地质变迁留下的一块洼地,当时还有不少村民住在这里,每户人家的门前屋后都种着枣树,村民们把自己承包的枣树管理得井井有条。”王贵云说,在枣博园里,有着一颗树龄在230年的长枣树,枣博园二期兴建的时候,这棵树被冠以灵武“长枣王”的美誉,但随着秦渠边那棵接近280年的古枣树被发现和确认,灵武“长枣王”宝座已经易主。

东塔镇果园村,280岁的“长枣王”。

链接

枣与西王母的传说

枣本为天界的仙果,西王母派金童玉女持两颗仙枣到人间犒劳治水有功的禹王。金童玉女不经诱惑,半路上偷吃仙枣。西王母盛怒之下把他们变成两颗枣核打下凡间。金童变成了长枣,玉女变成了短枣。从此世上便有了枣。可这时的枣虽然香甜可口,却只能由青变白,颜色不好看。一次,西王母想到人间看看,巡至黄河灵州地界,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枣香,寻味来到一片枣林。西王母顺手摘枣,不慎被枣刺戳破她的手指,殷红的血滴到枣儿上。从此,白枣变成了红枣。因沾染了西王母的血,,所以红枣便有了治病、保健和驻颜长寿的功能。

贵妃枣的传说

唐天宝初年的一天,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赴华清池沐浴游玩。华清池内香花满是,玄宗与贵妃淋浴完毕,于华清池殿内小息。高力士走进,小太监端上玉枣一盘,请皇上和贵妃品赏,力士站立一旁。玄宗和贵妃娘娘品赏后,竟然连连称赞不绝说:“如此佳品为何地所产?”高力士答道:“此枣产于朔方灵州,是朔方节度使送呈陛下和娘娘品赏,原产地本名灵武长枣。”玄宗说:“如此香甜可口的贡枣,怎能叫这个名称,有俗我朝。”随即看着杨贵妃说:“天上有王母蟠桃,地上有灵丹仙枣。”高力士忙叫人取来御笔,玄宗写下:此枣产灵州,改称“贵妃枣”。自此,每年贡枣送往长安。杨贵妃逐年饮食,容貌亮丽,所以每年到八月十五日前就催促玄宗下旨让速快送来“贵妃枣”。

长安距灵州千里,民间传说,为保持枣味如新,节度使衙署用小笆斗装好封存,每乘卒背一篓(20斤),二十匹乘马,两昼一夜快马加鞭赶赴长安。

此说虽传于灵州,竟与华清池一带民间传说有惊人的相似。

据《灵武长枣文化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