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新生

版次:11 作者:本报

枣博园内古树云集。灵武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银川市古树群分布

灵武市东塔镇

果园村枣树古树群

5705株

平均树龄115年

灵武市枣博园

枣树古树群

2582株

平均树龄113年

贺兰县金贵镇

雄英村桑树古树群

6株

平均树龄112年

灵武市枣博园

梨树古树群

5株

平均树龄110年

灵武市东塔镇

黎民村枣树古树群

2135株

平均树龄110年

宁夏灵武白芨滩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流水桑树古树群

4株

平均树龄117年

永宁县望洪镇

原望洪中学刺槐古树群

3株

平均树龄120年

宁夏灵武白芨滩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榆树(白榆)古树群

12株

平均树龄133年

永宁县李俊镇

郭家湾子村

银白杨古树群

3株

平均树龄330年

灵武市东塔镇

果园村梨树古树群

10株

平均树龄113年

贺兰县如意湖刺槐古树群

3株

平均树龄126年

以上分布情况据《银川市古树名木与重点保护树木资源》

古老品种揭开发展新篇章

“别看这些枣树年龄大,现在仍然会结出枣子来。”王贵云指着枣博园中的古树说“现在灵武长枣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这些古树的研究。”

按《灵武长枣文化观览》记载,如今这些长枣古树群都是历经变迁后幸存下来的,过去,它们世世代代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人们都知道长枣好吃,也知道它们比短枣好卖,但却没有对这一古老的枣树品种进行针对性的选育。

明清时期,长枣被列为贡品,可见当时已经被人们青睐。时间来到1988年,当时全国著名的枣树专家陈怡金来到灵武,品尝到了这些古树上的枣子,称赞其酸甜可口,在全国鲜食枣子中可以算作是极品,灵武长枣进一步进入大众视野。

陈怡金到访之后,灵武市相关部门又邀请区内外众多枣树专家对这些古树进行鉴定,一致认为它是我国鲜食红枣中的优良品种,属于保护品种之一。1998年,灵武长枣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推广品种,至此揭开了这一古老品种的新历史。

“长枣奶奶”和灵武古枣树

在发现、调查古枣树,使之为灵武长枣产业发展提供科研价值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长枣奶奶”喻菊芳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位。

喻菊芳1934年出生于浙江黄岩,1954年毕业于浙江台州农校,当年9月来到宁夏,被分配到永宁王太堡农业试验场。1964年,她来到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从事果树生产和科研工作,到1990年退休时,她先后研究过600多个果树品种,填补了宁夏没有本土苹果品种的空白。此外,她还系统研究了灵武长枣的历史、文化、品性特征、育苗技术、栽培技术,主持制定了灵武长枣的3个地方标准,让灵武长枣的生产有章可循。

上世纪90年代,本地苹果受到自然灾害减产,并面临着滞销的困境,急需新的果树品种作为替代,1996年,已经退休的喻菊芳挑起大梁,帮灵武园艺试验场寻找新的果树品种。

1998年,在一次招待老家亲戚的过程中,亲戚对喻菊芳准备的灵武长枣赞不绝口,这让她更加留意这一本土品种。开始了对灵武枣树的查访,发现灵武东塔镇果园村、园艺村等地有万余高大健壮,果实硕大、酸甜可口的百年老枣树,十分适合作为有地方特色的鲜食水果来推广,也由此开始了对灵武长枣古树群的研究。

古枣树研究中

诞生“长枣2号”

据王贵云介绍,从1998年开始,由喻菊芳组建的科研团队,就开始对灵武长枣主产区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品种选优方面的研究,摸清了灵武长枣资源的分布区域、株数、树、栽培的中心地点、栽培历史等,不仅补充完善了史料记载,还通过对古老枣树的研究,发现了灵武长枣的5种类型,即普通型、大果型、细颈长圆柱型、枣刺退化型和早熟型。“当时专家发现,这其中的大果型具有很好的果实经济性状,就从中培育出了‘长枣2号’”王贵云说。

在喻菊芳一篇名为《灵武长枣种质资源调查和品种选优研究》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长枣2号”的研究过程,其中说,2001年9月,科研人员在调查新产区临河镇时,在一家枣园中发现了一株枣刺特别长、果实特别大的枣树,敏锐的科研人员很快发现了这棵枣树的不同,便顺藤摸瓜,在磁窑堡找到了这棵树的母树,并将其编号为大果型“长枣2号”。

走出去的灵武长枣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灵武公路交通建设及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开通,新鲜的灵武长枣开始在外省区销售,农民栽种长枣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记得那时候,我们这里家家都种枣树,对枣树呵护得特别精细。”王贵云说。

2002年,灵武长枣在全区林业优势产业工作会议上被确定为全区林果业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并进行推广;2006年,灵武市召开了长枣产业大会,把灵武长枣作为特色农业和支柱王牌产业之一大力扶持;2017年,《关于加快灵武长枣产业发展的政策(2017修订)》出台,为灵武长枣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完整的政策思路……

在一系列好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截止到目前,灵武长枣基地面积已经达到6.83万亩,2023年挂果面积6万亩,产量为1728.6万公斤,占全市经济林面积的66%,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省市50多个地区,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350多个配货中心和直销窗口,品牌价值达1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