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龙:用京剧讲好宁夏故事
版次:15 作者:李尚
秦文龙
秦文龙在《庄妃》中饰演谭泰。
在《花漫一碗泉》中饰演民间花儿艺人。
宁夏京剧院演员秦文龙出生于“京剧世家”,传承京剧艺术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无论大环境如何,他始终坚持演好每一个角色,在艺术道路上努力前行。
走上艺术道路
秦文龙的爷爷秦志扬是著名京剧小生姜妙香的徒弟,1958年带着家人随中国京剧院“老四团”来支援宁夏,自此扎根宁夏,成为宁夏京剧院的第一任编剧。他的父亲也自小学习京剧,唱武花脸。他们居住的院子里有很多像他这样家里世代学戏的孩子,秦文龙就是其中之一。
1986年,时年9岁的秦文龙进入宁夏艺术学校(现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班,成为第一届学员。从一开始,他就展现出了对杨派老生的浓厚兴趣,尤其喜爱宁夏京剧团李明盛老师的唱腔。“李明盛老师的代表作《碰碑》讲述了杨老令公杨继业在两狼山被敌军围困,最后绝望地以身殉国的故事。李明盛老师的唱腔和表演,以及对词的改动都细腻生动地演绎出了杨老令公这个角色。”李明盛老师的唱腔唱法,和对角色的理解,对秦文龙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唱老生的过程中,他也力求把每一个角色细腻、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学京剧遇良师
1992年秦文龙毕业。学艺道路上,他遇到了很多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元鹏老师。”秦文龙回忆,刚开始上学,因为岁数小,学得慢,总是很着急,但刘老师总是会耐心指导。刘元鹏老师在私底下,总是像朋友一样与小学员们相处,驱散了他们刚入学的迷茫,因此他在生活上、性格上都对秦文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秦文龙入学第四年,就开始登台演出,在传统戏《二进宫》中饰演兵部侍郎杨波。尽管这只是学校的一个汇报演出,但对于学员们来说压力很大。“第一次登台,每个学员都很紧张,所幸刘元鹏老师一直在后台陪着我们,帮我们整理服装、回忆角色,鼓励大家。”秦文龙说,演出之后,台下的老师也表达了对每一位学员的赞赏和肯定,“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后来已经是老演员的秦文龙,在每次演出时也会像刘老师一样,鼓励每一位学员。
认真对待每个角色
因为资历浅,演出少,最初进入剧院时,秦文龙没有太多上台机会。为了生活,他做过服务员、歌厅驻唱、主持人等兼职,但心里始终不忘对京剧的热爱。2011年,宁夏京剧院转企改制,刘京成为新的院长。作为老同学,刘京了解秦文龙的实力,力邀他回到京剧院,一起唱戏排戏。在这期间,秦文龙参演了《杨门女将》《庄妃》《花漫一碗泉》等剧目。
2014年,在《杨门女将》中,秦文龙饰演宋徽宗和采药老人两个角色。他介绍,虽然都是老生,宋徽宗是皇上,唱腔比较高亢,动作和表情就要稳一些,而采药老人的唱法偏向奚派老生,愁眉苦脸的表情会多一些。为了唱好这两个角色,秦文龙没日没夜地练习,还找了很多采药老人的视频模仿学习,最后这两个角色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
在戏曲界有个说法,“在北京红不算红,在天津红才算红”“天津的观众非常专业,在那演出压力很大”,秦文龙还记得去天津演出的情景,一场表演结束,听到雷鸣般的掌声时,他终于松了口气,“在京剧这个圈子,宁夏京剧院算是得到了认可。”
秦文龙有个习惯,每次上台前,都会闭上眼睛,把角色的每一句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在心中仔细想一遍,把自己代入到角色里,“只有这样才能表演得更从容,更能直接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他说,表演,就要把角色演到观众心里。为此,每拿到一个剧本,他都会反复研读,揣摩人物的年龄、性格、心情。
秦文龙: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宁夏专家组成员,2019年入选宁夏特殊人才,宁夏戏剧家协会会员,银川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参演过《新闹龙宫》《萧关道》《杨门女将》《白蛇传》《庄妃》《花漫一碗泉》等剧目。
挖掘精彩感人的故事
《花漫一碗泉》这部剧是以盐池县劳模白春兰为人物原型,讲述了她带领当地村民顽强治沙的故事。翻看剧本的时候,秦文龙深受触动,“白春兰老人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多年坚持种树种草治沙,真的很不容易,就像爷爷给我讲过的老四团的故事,面对当年各方面条件艰苦的宁夏,大家都毫不退缩地选择了留下来。”秦文龙认为,这个剧本讲述了一个很好的宁夏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宁夏,这也给了他未来的方向,“我也希望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宁夏,知道宁夏的人和事。”
如今的秦文龙,正在西吉驻村工作,受爷爷的影响,唱戏之余秦文龙喜欢记录一些身边的事情,希望挖掘出或精彩、或感人的故事,像爷爷一样成为一名编剧,写出宁夏人奋斗的经历,用京剧讲好宁夏故事。
记者 李尚 实习生 李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