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宁夏非遗关键词
版次:9 作者:王敏
在宁夏传统美术剪纸培训班上非遗人随手剪出的蝴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近几天,来自历史、美术、文创设计等多领域专家走进博物馆、传统村落、文化遗址、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进行采风,与宁夏文物及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讨非遗技艺发展的守正与创新;而就在今天,为期一个月的“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宁夏传统美术(剪纸)培训班”在全区50多名学员的作品展中,画上圆满句号;更有全区非遗人为迎接龙年的到来,在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积极为“非遗过大年”做准备……如果说“忙碌”是2023年宁夏非遗的关键词之一,或许从“他们”和非遗的故事中,能看到更多的关键词,来一窥属于宁夏非遗的这一年。
关键词培训
非遗基地负责人王瑞:为更多的“可能性”努力
2023年,对于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专任教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王瑞和团队成员来说,也是忙碌的一年——做好非遗课题的研究、受邀到各地市开展和非遗有关的主题讲座、参加和非遗有关的活动、为非遗传承人设计专题培训课程,还要对接区内外专家资源来为非遗传承人的成长和非遗项目的创新助力……
“最近这一个月,我们主要在忙今年国家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宁夏传统美术剪纸培训班’的培训工作,明天是学员们剪纸作品展览的最后一天,为期一周的展出,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展,这给了学员们很大的鼓励。”24日,王瑞介绍说,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有自治区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记名弟子、项目从业者以及非遗工坊从业人员等50多人,而授课人则是学校立足全国视野邀请到的各领域专家。
“比如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剪纸传承人郭梅花老师的剪纸实践课就特别受欢迎,郭老师从衬色剪纸、彩色剪贴剪纸、黑红对称剪纸、黑白剪贴剪纸等制作方法上进行讲解,并带领学员们实践不同的剪纸技法,鼓励大家在创作中大胆构思,打破思维定势,让学员们根据自己的创作思想、构图来表达作品。”王瑞说,“我们北方民族大学和宁夏大学、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承担着国家非遗项目研培的任务,明年我们计划针对刺绣开展培训班,同时在学校开设‘非遗概论’的选修课,希望能做更多助力宁夏非遗发展的工作。”
关键词 小小传承人
银川市文化艺术馆田瑞:
带孩子和家庭爱上非遗
“年底了,我们已经开始在做明年的计划,会展开更多的非遗活动和展览,尤其针对青少年和家庭,我们发现非遗研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很多孩子爱上非遗。”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干田瑞说。
传统音乐、干花团扇、葫芦烙画……依托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这一年,陆续有上百组家庭走进基地,跟着非遗人学习体验。一堂堂有趣的非遗体验课,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领略了非遗所蕴藏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在感受非遗魅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传承兴趣,争做“小小传承人”。
今年13岁的王婷,在五年前参加了非遗体验活动后,就喜欢上了宁夏小曲。这五年来,她一直跟着非遗人每周学习弹三弦、唱宁夏小曲,这份坚持,让她在同龄人中,多了一份沉静与耐力。“非遗研学是今年的新活动,我特别喜欢,通过参加活动,让我认识了更多的非遗项目。”王婷说,未来,她也要成为非遗人,这件事在她看来,“很酷”!
对此,田瑞说,今年虽然只开展了几场非遗研学活动,但已经收获了很多小粉丝,孩子们为了每周按时参加课程,会早早写完作业,“这样的期待背后,是孩子对非遗真切的热爱。”
2023年全区加强非遗项目技艺推广。
银川市举办剪纸、贺兰砚制作技艺、宁夏小曲等培训300余班次、培训3000余人次;
吴忠市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免费培训等活动,培育学员累计3万多人;
固原市西吉县乡土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开展刺绣、编织、剪纸培训,培训总人数达1000多人;
中卫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剪纸、泥塑、葫芦烙画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展体验式教学,参与人数近万人。
刘耀宏泥塑作品。
属于2023年宁夏非遗的关键词有很多,非遗人感触最深。这一年,更多优秀的手艺人成为非遗传承人,人生因非遗而充满更多可能;这一年,非遗人们守正创新,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对非遗作品进行创新;这一年,更多非遗人利用非遗基地,实现文旅和非遗的紧密结合,为非遗产业带来生机;这一年,越来越多的非遗人,利用互联网宣传非遗,并积极进行非遗文创设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听非遗人话非遗,让这一年关于宁夏非遗的关键词,多了一些情怀和梦想。
关键词 非遗人
李秋梅:
珍惜“非遗人”这个身份
在青铜峡市南苑社区“青峡绣女”手工坊点,只要李秋梅在,附近的居民都会慕名而来学习编织,在她的指导下,很多曾经在家待业或者全职照顾家庭的女性,凭一双手,就能挣一份收入补贴家用,不但改变了生活,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像这样的手工坊,在吴忠当地有6个,李秋梅都在用心经营。
今年46岁的李秋梅是宁夏盐池县人,现任青铜峡市青峡绣女工艺品编织公司经理,是自治区级编织绳结非遗传承人。曾经,她是一名下岗女工,开过餐厅、卖过服装、打过零工,偶然的机会和编织结缘,并申请成为非遗传承人,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变化。不久前的一次交流活动,让李秋梅很激动,“他们专程前来指导我怎么用作品讲好故事,帮我出主意,太惊喜了。”
李秋梅说的“他们”,是今年11月份,受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参加“看宁夏·行赏撷英”非遗创意采风活动的专家们,他们来自历史、美术、文创设计等多个领域。采风过程中,专家们从宁夏风土人情中提炼出有关文化元素,为非遗传承人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当专家们与李秋梅进行深入交流时,这份重视和用心让她很是感慨,“今天我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非遗人’这个身份带来的。”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处四级调研员刘国红介绍说,2023年,经过严格评审程序,全区有129人被评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拟列入第七批区级非遗项目名录的39个项目也已经结束公示,进入最后的确认阶段。截至目前(不含第七批名录),宁夏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共26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4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95个,非遗工坊15个。“随着保护传承队伍进一步壮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李秋梅一样,因‘非遗人’这一身份,让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 守正创新
坚守技艺,不断创新
刘耀宏、强海峰:
回忆起自己学艺的经历,中宁泥彩塑非遗人刘耀宏感慨地说:“只有守住老手艺,才有可能创新,如果手艺都丢了,何谈创新。”
中宁泥彩塑制作程序繁杂精细,需20多道工序,主要原料是优质的红胶土。每次制作前,刘耀宏都要去山里找一些红胶土,碾碎细筛,用水浸透敲砸,均匀掺入黄河细沙、稻草、细碎麦草后成为粗泥,之后用松木椽扎制或钢筋电焊连接成骨架,用秸秆添补捆扎,使其丰满接近形象,再使用泥刀将粗泥一层层堆积,直到每个局部形象完全准确,等粗泥干透后,用小泥刀慢慢上细泥,压光、压划、插饰,精雕细刻,这也是决定彩塑成败的关键环节。
三分塑,七分彩,敷彩是中宁泥彩塑的一大特色,通常采用矿物质粉末颜料原色来表现泥塑的色彩,在设计好的颜色基础上,涂粉白、沥粉、填里色、挂粉、填衬袍、染配饰、开描、刷大色,层层装饰,使雕塑更加真实生动。“这些都是基本功,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创新。”刘耀宏说,今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去了很多学校为孩子们传授技艺,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己在作品造型上积极创新,内容上也从传统造型,开始有了更多卡通造型。
对于这一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吴忠老醋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强海峰很是感慨。一滴醋,百年心。强家老醋酿制工序要经过除杂、浸泡、蒸煮、醋母发酵、拌入挂曲、日晒醋醅发酵、淋醋、窖藏、日晒9个阶段,严谨而复杂。守住技艺,如何创新,增加非遗产品的价值?强海峰果断决定与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采用新型工业化生产与传统酿醋工艺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加工传统老醋。“以前是一个月出1吨醋,现在是一天出10吨醋,而且品质不变。”强海峰说,利用科技手段发酵,周期缩短了,醋的味道更好了。“今年,我们研发了强家老味道醋、苦荞醋、养生果醋等三大系列40多个系列产品,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项,正在受理的专利30项。”
乔雪皮雕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非遗+旅游
周永红:
让游客爱上滩羊二毛皮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国内31个省(区、市)组织参展,各展风采。宁夏展馆涵盖了宁夏图书出版、陶瓷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非遗传承、裘皮加工、非遗文化应用发展、贺兰石砚文化、传统麻编技艺、枸杞特色产业等不同行业领域,全面展示了宁夏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发展成果。
在精心遴选的一批版权与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项目中,自治区级二毛皮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周永红精心制作的二毛裘皮马甲、坐垫、挂画,玩偶、家居用品等裘皮产品,让参展观众爱不释手。“今年是关键的一年,旅游市场复苏,我们通过技术和设计上的不断创新,有大量新品投放市场,备受客户青睐。”
不仅如此,今年,在周永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近距离与二毛皮“亲密接触”——在“臭皮匠文化大院”,农户们学习二毛皮制作技艺的场景,被定格在游客们的相机里;在滩羊二毛皮非遗手工技艺文化民俗馆和滩羊皮画体验中心,游客们可以充分了解二毛皮的历史和文化,并且能上手亲自体验;在二毛皮非遗手工研学基地,特别设置的研学课堂,吸引了前来研学的青少年学习传承二毛皮制作技艺……“咱们宁夏滩羊二毛皮的手工技艺,有数百年的传统历史,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让非遗手艺传承下去。”周永红说。
对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处四级调研员刘国红介绍说,2023年,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注重传统工艺的创新,成功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探索“非遗+旅游+产业”的新模式,也让人们更加期待宁夏非遗的未来。
关键词互联网+文创
乔雪、李剑:
让非遗“潮”起来
“微缩怀旧岳晓亮”“张娜-宁夏花儿传承人”“巧儿刺绣李夏音”“宁夏糖公子匠人社”“宁夏自然门武术传承人”……如果你打开常用的几大视频发布平台,只需搜“宁夏非遗”,就可以看到很多宁夏非遗人的个人账号,他们有的将自己制作非遗作品的过程拍摄下来剪辑成小视频,展示非遗的魅力;有的还录制视频课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吸引了不少爱好者留言要拜师学艺;也有人通过电商直播,将自己的非遗作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不但实现增收,也让宁夏非遗品牌被更多人知晓。
乔雪是最早一批利用互联网推广非遗作品的宁夏非遗人之一,她的皮具在“皮衣乔师傅”的线上店铺陈列销售,粉丝们经常能看到她的最新作品,新潮的作品每次一上线,很快就会被抢购,而她利用直播销售皮雕产品,一场超45万元的成绩,也给了更多非遗人信心。
和乔雪一样,让非遗更“潮”的,还有自治区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剑。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协会会长,李剑组织引导全区40多个非遗创作人和团队,以宁夏葡萄酒为主题,融合刺绣、剪纸、贺兰砚、皮艺、布贴、编织、木雕等传统技艺,给葡萄酒用品、饰品、酒标、旅游纪念品等设计定制“创新、好用、美观、可转化”的“文化服饰”,实现非遗具象化与葡萄酒文化的完美结合。今年7月,在“2023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非遗文创展暨对话论坛”中,展出的50余件葡萄酒主题的非遗文创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如今,越来越多像乔雪、李剑一样的年轻手艺人,通过文创、电商、大数据、短视频等形式,创新产品形式和营销手段,在为传统手工技艺找到市场的同时,也为其传承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