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火、用雪搓、抹白酒不靠谱
皮肤冻伤,请切记用温水复温!
版次:10 作者:刘威
随着冷空气来袭,最近银川也呈现“断崖式”降温。与此同时,各种有关冻伤问题的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对冻伤的讨论相当热烈。通常,冻伤后的皮肤不仅又红又肿,还会让人痛痒难忍,甚至留下瘢痕,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皮肤组织坏死。寒冬天气,户外活动后如果不慎冻伤了第一时间怎么办?如何正确防冻伤?记者采访了银川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学博士雷鸣。
皮肤发红要警惕
这些部位易冻伤
上周二,28岁的市民赵女士和朋友相约去滑雪,玩了近1个小时后,赵女士感觉到双手冻得“没有知觉”了,便到家直接在取暖器上烘烤取暖,却慢慢出现了皮肤发红、瘙痒的症状。傍晚,赵女士手上就长出了好几个水疱,赶忙去医院就医,被诊断为二度冻伤。
最近银川气温大幅“跳水”,寒冷的天气里,一些人在户外运动时防护不当,或者户外工作停留时间过长,都可能发生冻伤。容易冻伤的部位主要是耳朵和面部、手部、脚部。“冻伤的人,手上的皮肤可能会感觉到轻轻的压痛,那么这种冻伤是最轻也是最常见的。再往下一点就是稍微深一点的冻伤,这种冻伤皮肤会发白,甚至有蜡黄色,压痛也会更加明显。”雷鸣介绍。
冻伤后烤火、用雪搓不科学
除了提前做好保暖,身体受冻后能得到正确处理是防止冻伤的重要一步。寒冬时节,如果不小心发生冻伤怎么办呢?这时家里老人也许会告诉我们用雪搓、用火烤,或者涂抹白酒等,那这些“土办法”靠谱吗?
对此,雷鸣表示,用雪搓或火炉烤、涂抹白酒的办法都不建议使用。“寒冷刺激之后,如果立即烤火或将冻伤部位直接靠近取暖设备,会让血管快速扩张,对已经形成了局部淤滞、肿胀的皮肤无疑是又一重打击。另外用雪或冰水揉搓,也会加重组织损伤。门诊上还发现,脚冻伤后还有患者用浸泡过辣椒的热水泡脚,有的把芦荟捣碎了涂抹在脚上……这些在医学上来说都是没有根据的,还会刺激皮肤,增加过敏和感染风险。”
发现冻伤该如何正确处理?
感觉自己冻伤后,首先应尽快脱离寒冷环境,保持体表干燥。可以用37℃~40℃的温水浸泡患处,千万不可以泡热水,以免造成二度伤害。通常,冻伤后皮肤组织复温时会有较强烈的刺痛感,这是正常反应,需要继续坚持复温。因患者冻伤后对温度体感不敏感,最好由他人试温,避免温度过高引起皮肤烫伤。如果没有温水复温的条件,可以将冻肢置于胸前、腋下、腹部等温暖处,或加盖厚棉被等来取暖。
若冬天户外活动后手脚出现肿胀性或疼痛性红斑,建议使用冻疮膏缓解,破溃者可以外用红霉素软膏等涂抹。冻伤处如果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或出现水泡、血疱、肤色青紫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治疗。
要提醒的是,如果冻伤部位出现水疱,千万不要把水疱挑破,也不要摩擦伤处,伤处受热更会产生剧痛。因为一旦水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很容易破溃感染。严重者被冻伤的部位将逐渐变灰、变黑、坏死,最终剥落。
这些预防冻伤妙招请收藏
对于如何预防冻伤,雷鸣主任给出以下建议。
天寒地冻不可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如果必须外出,应穿上厚棉鞋、厚棉服,尤其要做好手脚、面颊、耳廓、耳垂、鼻部位的保暖。衣物鞋袜避免过紧,避免臀部或大腿处穿过紧的牛仔裤。
在室外注意经常搓手、揉脸、按摩耳朵等薄弱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潮湿的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组织冻伤,因此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
涂抹含有维生素E或橄榄油等成分的护肤品,有助于保持皮肤滋润,增强皮肤的耐寒能力。
多吃坚果、肉类、豆类等高热量食物,有助于提升身体的抗寒力。
一般来说,冻伤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
一度冻伤是伤及了皮肤的浅层。皮肤出现红斑或蓝紫色斑,无水疱产生,7天左右能愈合,且不留瘢痕。
二度冻伤
二度冻伤累及了皮肤的浅层和真皮层。表面形成透明水疱,并伴有红斑、水肿、瘙痒、疼痛等。
三度冻伤
三度冻伤是累及了皮肤的浅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红肿、疼痛明显,可出现血性水疱,感觉迟钝或消失,坏死组织脱落后,可见肉芽组织。
四度冻伤
四度冻伤是累及了全层皮肤,并累及皮下组织、延伸至其它肌腱、肌肉、骨骼。此时,会出现深部组织坏疽,易继发感染,感觉和功能全部丧失,甚至还有可能面临截肢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高血糖造成了神经病变,导致感觉障碍,无法正确分辨温度的高低。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冻伤或者烫伤,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出现皮肤颜色的急剧变化、溃疡、水疱等表现,或者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更加不能延误诊治。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