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是很敏感是我抢走了她的幸福吗?
版次:11 作者:吴璇
这件事在我心里已经纠结了好久了,始终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因为站在大众的角度,有这样想法的儿女肯定是不对的。可如果不说出来,压抑在心头的感觉又让我喘不过气来。
在我小的时候,为了照顾我,照顾家庭,妈妈放弃了工作,牺牲了自我,但我总觉得她并没有那么爱我。因为,她很少认可我。相反的,她觉得我看不起她家庭妇女的角色,总是在跟我较劲攀比,甚至在男朋友面前拆我台。
为我而辞职
妈妈变得很敏感
从记事起,我和妈妈的关系就有些微妙。因为我的出生,妈妈辞去了国企的工作,专心在家带我。她是全家公认的利索人,里里外外都操持得井井有条,认识的人都夸她能干,我和爸爸也特别感激她,可她自己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同一个院子的小朋友叫我出去玩。当时十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玩得特别尽兴,我却不小心把新买的衣服弄脏了。回家之后,妈妈的反应特别强烈,先是大发雷霆把我骂了一顿,说我不爱惜她的劳动成果,说着说着又开始嚎啕大哭。责备我的时候又开始骂爸爸,说我们都看不起她这个家庭妇女。
妈妈当时的状态把我吓坏了,我试图解释自己没有那个想法,可根本没机会开口,只能傻傻地站着。过了好半天,她自己平静下来,就像没事人一样,重新变成了那个麻利能干的妈妈。
可是后来,这件事被妈妈经常当成亲戚之间聊天的谈资。每讲一遍,我都要“扮演”一次嫌弃妈妈是家庭主妇的角色,亲戚们觉得我不理解妈妈,不孝顺妈妈。而每次我想解释的时候,妈妈又会说:“那么早的事了,我都不介意了,你还介意什么?”
伴随着妈妈的敏感,我长大了
除了总是脑补我看不起她、嫌弃她外,妈妈对我的着装也很敏感。妈妈身高有1.68米,爸爸身高也是1.8米的大个子,遗传了他们优点的我,身材自然也不会差。从小左邻右舍就说我身材高挑,我自然也就比较喜欢打扮自己。可妈妈总是以“要以学习为重,不能穿得花里胡哨影响学习”为由,给我买一些黑白灰为主色调的衣服,整个人一点朝气都没有。
上大学后,我离开家去外地住校,有了生活费,也会和同学一起去买衣服,可每次我很高兴地给她展示新衣服的时候,得到的从来不是真心夸赞,而是含着阴阳怪气的埋怨:“你可真行,拿着生活费这么张扬,你妈我为了你苦了一辈子,整天像个老妈子一样,从来没有穿过这么时髦的衣服,你这衣服我可欣赏不来。”
但其实,那件衣服是在学校附近一个批发市场买的,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
后来我工作了,挣了钱,也给她买过衣服,可她似乎也不领情。第一次说我故意买得那么时尚,不适合她这种家庭妇女,说我不是诚心给她买;第二次又说我买的衣服很土,说我觉得她只配穿这种衣服,每次我都百口莫辩。
为什么妈妈总想和我比?
从小到大,我觉得妈妈一直在误会我,我一直想找机会给她解释清楚。但是到我结婚之后,她的一些所作所为,真的让我不解和无语。我甚至觉得,她是故意不想让我好受。
实际上,自从我带着男朋友见家长后,妈妈的很多做法就让我特别难受。举个例子来说,一般的家长在女儿男朋友面前,就算不夸夸自己的女儿,至少也不会故意给女儿难堪,可她却在我男朋友面前大讲我以前的糗事,有时候甚至不顾我的尊严。我如果反驳或者制止,就又会被扣上“看不起妈妈是家庭妇女”的帽子。
见男友家人的时候,我为了给未来的公婆留下好印象,特意买了一套新衣服,还专门做了发型。这在我看来也是礼节,可却不知道怎么又触动了妈妈敏感的神经,当时就跟我发了脾气。她觉得我势利,才专门打扮的,对她就没有这么重视过。
我提出给她也买套同款的,穿成母女装一起去,她又赌气不肯去,最后只有我和爸爸去面对男友一家三口。
让我难过的是,妈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变成我和她之间的对比,我的每一次成功或者开心,都会被她拿来当作自己的不幸,而且每次对比过后,她都会自我脑补我看不起她的情景。但其实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我真的很敬佩也很感谢她,但现在我俩之间的关系却让我感到很窒息,甚至会有一种愧疚感。
心理咨询师分析
在受访者的讲述里,能感受到母女关系似乎就是一段“施虐受虐”的关系——施虐者不断地实施伤害,而受虐者却无法挣脱。实际上,这并非物理上的无法离开,而是心理上的束缚。
受访者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对母亲的回应方式有所期待,同时又阻抗、拒绝、想逃离。
辞职在家的母亲,自我价值受限,女儿的每次得到,仿佛都在提醒着母亲曾经的失去。母亲也许会通过挑剔、攻击、对比等方式,寻求他人的认可来获得自我成就感。女儿的成长、脱离,使母亲产生了一种不安,这种情绪源于掌控感丧失及对重要关系的分离焦虑。母亲对待女儿或许并非恶意,而是源于自身的焦虑和曾经的心理创伤。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女儿与自己心理上的母亲达成和解,同时在情感的纠葛中各自成长,最终成为独立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独立价值。
温馨建议
1.设定心理边界:与母亲在心理层面实现心理断乳,保持清晰的自我界定和心理边界,将“自身需求”与“母亲期望”区分开来。
2.自我关爱: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允许自己充分体验悲伤。当对母亲的行为感到愤怒时,以开放的态度去接纳,不要因为她批评自己而感到内疚。
3.非辩护性回应:用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4.建立积极情绪的条件反射:受访者可以尝试把焦点有意识地引向积极、阳光、正面的方向,可以重建大脑回路,化解内心的创伤和负向情绪。
讲述人:小曼(化名)
记录者:记者 吴璇
心理咨询师: 党倩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