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合伙人”是什么来头?
版次:2 作者:孙瑞亭
作为一项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微改革”,社区“合伙人”民生银行中海悦府支行被引入金凤区海珀兰轩社区,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为老服务。
社区“合伙人”是什么来头?说白了,引入社区“合伙人”还是依托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路径,通过探索实施多元参与的社区“合伙人”治理机制,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与发展,建立多元融合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提振社区优化的内生力。
以海珀兰轩社区为例,社区“合伙人”专门为老人们量身定制了“五天乐”服务,包括助洁日、助乐日、助医日等,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为老服务在社区开展,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一些适老化改造服务更是让不少老年人点赞。目前,这些服务项目由街道办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合伙人”支付场地所需的水费、电费、暖气费、物业费等相关费用,居民则收获了公益性服务。据了解,今年,贺兰山中路街道办梳理整合了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盘点自有资源,梳理形成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在辖区已招募社区“合伙人”20余个,涉及诸多养老助老服务项目。
的确,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除了需要挖掘社区热心居民、达人能人外,还要注重整合社区资源,将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单位(组织)以及社区综合体内的商家都作为社区“合伙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服务辖区居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治理更是纷繁复杂,因此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基层治理不能唱“独角戏”,一定要奏起多元参与的“协奏曲”。因此,引入社区“合伙人”能够让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体更加多元和丰富,进而在合作模式、服务场景上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引入社区“合伙人”归根结底还是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公益与商业有效融合的模式,通过提供免费或者低于市场价的专业服务,将现有实体空间交由社区“合伙人”承接运营,发挥空间增值效应的同时,可为居民提供所需的高频服务。应该说,引入社区“合伙人”是目前较为新颖的基层治理模式,其核心就在于以空间换服务,从而将周边优质资源纳入社区,让其变成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源共享的发展平台,进而辐射带动更多社区居民也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最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基层治理关乎百姓切身利益,需要持续有类似于社区“合伙人”这样的探索实践,来不断补充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中,从而让治理力量再多些、治理能量再大些、治理领域再广些,让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