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气象人牛斌给你讲——
南极科考的5个“表情包”
版次:10 作者:王敏
仲冬节在长城站留念(左三为牛斌)。
在企鹅岛。
科考队员手工做的“路标”,代表家的方向和距离。
本版图片均由牛斌提供
牛斌
1988年生人,现任永宁县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越冬队员。
日前,宁夏气象人牛斌作为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越冬队员,在随队完成为期一年的越冬考察任务后,顺利返回宁夏。这段时间,因“南极考察人员”这一身份带来的关注度,牛斌看得很淡,用他的话说,“不过是换了地方工作了一年”。但真的回忆起这段经历,前后历经14个月400多个日日夜夜所发生的故事,又足以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表情包”,这些“表情”是属于牛斌的记忆,也是无数科考队员精神的缩影,既普通又伟大。
表情一 煎熬
憧憬那纯白神秘的南极大陆
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基层气象部门。2021年当我看到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选拔队员的通知时,在单位领导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第一时间报了名。每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都会遴选2到3名基层气象工作者加入到南极考察队,从事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气象观测任务。在那之前,李富虎、李向军、马强三位气象人已代表宁夏参加过南极科考工作,自己能不能有幸入选,说不期待是假。
这期间经过了漫长而又系统、复杂的选拔过程,越冬队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选拔条件要求都很高,现在想想,当时等待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因为最初报名后的大半年时间没有任何消息,觉得不可能了,没想到突然又接到通知可以参加体检和面试了,在进入初选后,又等了小半年,我等到了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的二次体检和面试的机会,并进行了系列的心理测试和相关的培训……起起伏伏的等待实在让人感到煎熬,但这样的等待又是值得的——2022年7月,我最终被确认“顺利通过”,成为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队员。
表情二 兴奋
乘坐“雪龙2号”向南极出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通知我们要在2022年10月20日在上海集合,那里有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到达上海的那个晚上虽然累,但却睡不着,太兴奋了,期待天亮。
真正见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时候,只能用震撼来形容。那鲜艳的红色船身,让人心潮澎湃。我所在的长城站队16名队员乘坐的是“雪龙2号”,和我们同行前往南极的,还有负责南大洋考察的大洋队、负责后勤保障的综合队等多支队伍。乘坐“雪龙号”的队伍除了奔赴各站的队员,还有一个联合队,这支队伍的队员主要由建筑工人组成,这次他们的任务是奔赴南极建设中国第五个考察站。
目前我国在南极已建成的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第五个考察站中国南极罗斯海地区新站正在建设中。建成后,中国南极考察站将正式进入“五朵金花”的时代。
2022年10月26日,我们乘上“雪龙2号”向南极出发——南极,我们来了!
表情三 咬紧牙关
南极用它的方式考验登陆的勇士
经过两个月的海上航行和冰区航行,2022年12月31日,“雪龙2号”在离长城站约2海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因为海湾里有礁石,大船不能锚泊,500多吨的物资需要用小艇牵引驳船一趟趟运输到站区,我主要在小艇上负责橡皮艇与驳船的系缆、解缆,并充当安全员的角色。小艇启动了,迎着猎猎的寒风和扑向船首的浪涛疾驰。海上卸货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如果遇上涌浪,真是难上加难。经历了上岸的考验,此前晕船狂吐时的难受劲儿已经不算什么了。
运送一趟需要三个小时,我们16名队员和船员加起来30多人,就这样不间断作业5天时间,终于将所有物资安顿在站内,算算时间,5天睡了不到20个小时。
2023年1月5日,我们与第38次长城站越冬队员们交接工作,并举行了交接仪式,正式接替长城站的各项工作。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长城站时,心底那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祖国就是我们的底气,这份底气给了我们力量,不管面对怎样的挑战,一代代科考人都会咬紧牙关,迎难而上。
很快,真正的考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我主要负责南极长城气象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大气成分观测采样,每天要在2时、8时、14时、20时4个固定时间观测采集气象数据,并形成报文上传至世界气象组织。南极长城站全年八级以上大风天气在170天左右,从生活区到气象观测站的80米,就是我每天必须要行进的路线,因为两个区域中间刚好是风口,我们就拉了一根绳,如果碰上极端恶劣的天气就能派上用处了,不管再大的风、再恶劣的天气都要去观测巡视。不过我们更担心仪器设备的安全,在这种环境下维修设备是个很大的挑战,还好在我值守的一年里,没有遇到较大的设备损坏问题。工作单调又熬人,每天都要重复着日复一日的观测和安全巡视,全年无休,但大家一直坚持了下来,逐步积累了近40年的南极长城站可靠的原始气象观测数据。
队员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参与房屋加固维修、发电机组建设、危旧建筑拆除、排水管道维修、道路桥梁建设、站区环境整治、食品搬运等站务集体劳动,以确保考察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表情四 敬畏
不去打扰就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
南极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有冰川,有观察陆地演化的条件,也有遗存的陨石,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动物……它尚未被开发,是一个理想的科研圣地,给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次我们在南极的考察任务,主要是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大气环境、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等领域的调查研究。
平时除了气象观测,我也会和科考班的其他2名队员一起徒步深入野外,进行土壤、水体监测采样以及哺乳动物、鸟类等动植物观察监测、地形测绘等工作。让人感慨的是,南极有南极的“规矩”,说简单点,就是要对它保持敬畏之心,比如我们会不定期登上企鹅岛进行企鹅繁育情况调查。那是在长城站前方海湾中的一个岛,岛上主要分布着金图、帽带、阿德利企鹅等多种企鹅,考察队员习惯称为“企鹅岛”。每年一到9、10月份繁殖期,岛上就热闹异常。我们需要观察不同时间各类企鹅的迁徙情况,小企鹅的出生情况。与企鹅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不能主动靠近,这是最基本的尊重和规矩。
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不受破坏,考察站都实行着相当严苛的垃圾分类标准,站内配有一个焚烧炉处理可以就地焚烧的垃圾,所以在我们返回时,带走的不仅仅是回国后各种需要深入研究、检验的样品,还有各类需要带走处理的垃圾。队员们也养成了很好的环保习惯,在站区、在野外看到有人为产生的垃圾都会习惯性地捡拾。
表情五 乐观
“苦中作乐”是科考人的必备素质
彻骨的低温、空寂的环境、漫长的夜晚和深深的孤独,这是每一位南极科考人都要面对的。尤其是在南极迎来越冬期时,冰雪覆盖了一切,入眼皆是白茫茫一片,很多室外工作都停了下来。骤然减少了工作,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更加难捱的时光。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面试时,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需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好在站内配有一个体育馆,大家有时候会一起跑跑步、打打球、撸撸铁,遇上过节,还能一起庆祝庆祝,总之想办法“动”起来,尽量减少自己独处时间。
和我们一样生机勃勃的,还有温棚里的蔬菜。是的,在长城站有一个20平方米的温室蔬菜棚,无土栽培,以叶菜为主,也会种一些黄瓜和西红柿。虽然量少,长得也慢,但在我们最初带来的大白菜、土豆等蔬菜吃完之后,这些新鲜的蔬菜还是能“解解馋”的,至于肉类就比较充足,南极仲冬节的时候,我们还组织过冰雪“烧烤趴”,也是很特别的体验了。
说到这,想起一个好笑的事。站上为每位队员都配备了充足的钙片、维生素片等保健品,起初,大家都不怎么在意,时常忘了吃,但因为蔬菜摄入量少,饮用水缺少矿物质,身体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后期站里有四位队友开始陆续掉牙,我也觉得我的牙齿开始松动,这才赶紧定了闹钟,每天互相提醒“吃药”,这才保住了牙齿……
回忆起此次南极科考之行,其实我心态上有很大的变化。没去之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充满兴奋和好奇,但其实在登上“雪龙2号”的那一刻起,看着几百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他们有各学科领域的观测研究人员,也有医生、厨师、建筑工人、电工、维修工等后勤人员……其实我们每一个奔赴南极的人,都是很普通的人,每个人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现在,我们回来了,又有新的科考人员在南极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祝他们一切顺利!
记者 王敏 实习生 李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