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砍树
版次:14 作者:刘杰
冬天不要砍树。这是目不识丁的父亲四十多年前讲给我的。
靠山吃山,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做饭、取暖主要烧木柴,砍柴是山里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山里人需要砍柴,但绝不随意砍树。到林子里砍柴,都是专门找寻那些已经死掉了的树砍,我们称作“立死干”的那种(树已经死了还站立着),或者是林业部门伐木后留下的树枝。山里人爱山自然爱树,尤其是笔直挺拔的树。
十八岁那年的冬天,我独自到林子里砍柴,瞅准了一棵碗口粗的山杨树,我反复察看之后确认它是一棵“立死干”,就举起了斧子。当我砍倒树之后,突然发现那棵树好像没有死。我忐忑不安地把砍倒的树扛回去让父亲鉴定,结果是我看错了。我懊丧极了,为自己的轻率,更为那棵原本可以长成栋梁之材的山杨树而痛心。
父亲吃着烟锅,抚摸着那棵山杨树,慢悠悠地告诉我:冬天的树没有了叶子,不容易分清是否是枯树,尤其是那些生长在石崖沙丘上的树木,因为得到的水分养分比较少,为了保证熬过寒冷干燥的冬季,它们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水分,乍一看是枯死了,实际上它们是活着的,当来年大地回春,它们就会萌芽长叶,生机勃勃的。所以,山里人在冬天是不会砍树的,以免误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冬天不再砍树。
当了老师之后,面对禀赋各异的学生,我突然间记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面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作为自然人,存在个体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你要求学生一律成绩优秀那只是一厢情愿,何况有些学生的潜能是逐步显露的。从教四十年,我亲历了不少丑小鸭变天鹅的例子。枯木尚有逢春时,何况人的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所以千万不要把那些反应慢的学生一票否决。
我曾经带过一对兄弟俩,他们在同一个班上学。哥哥反应敏捷,活泼好动,弟弟沉默寡言,内敛木讷。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四年时间,哥哥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波动状态,弟弟的成绩虽然进步缓慢却一直呈上升趋势。高考揭晓时,弟弟考进名校,哥哥只上了二本线。所以,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但不一定都要在春天绽放。
冬天不要砍树,看人不要武断。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要拥有爱心和耐心,摒弃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浮躁,遵循教育规律。
□刘杰 (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