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书中熟歇

版次:15 作者:张兴祥

2023年是我重新站上讲台的第13个年头。昨天上课时我才发现了这样一个巧合:教育家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履职也是13个年头。请恕我厚着脸皮与前贤做一下比照:竺可桢先生在浙大一直是做校长的;而我在这里的13年呢,也由当年的“小张”,变成了如今的“老张”。当然,我这种“头衔”的变更,显然算不上是一种“美誉”或是“进步”。

更感惭愧的是,这一年中,大概有半年时间,我是一下班就得往医院跑的。如此忙乱与不堪,或许就是中年人的窘迫,人所共知。但只有当那种载荷真正劈面压来时,才会让人痛觉肉身孱弱与生之无奈。从没有想到有一首歌,竟可以作为对我这一年的某一种概括:

时光如水东流去

留下岁月的痕迹

回首半生心酸事

只能挥泪道别离

历经多少的风雨

走过多少个四季

再多的苦藏心底

抹不去的是记忆

今秋康复回到校园后,我迎来了2022级的年轻学子。新面孔,新教材,新的每一天,我们共同度过。授课之余,我不停地读读写写,不过是不愿舍弃一份职业念想:我希望那些称我是“老师”的孩子能以为——我并不曾辜负了他们所给我的时间,如此而已。至此,我大概可说我终于要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了。

我确实也被不止一次地问道:“都这把年纪了还这么拼,图什么?你生是就不累吗?”我概以六字回应:“不妨书中熟歇”。

掉的这个书袋,大家都知晓,出自苏东坡先生的《记游松风亭》。当年,东坡先生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一天,他走得脚力疲乏,就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歇歇。抬头望向那亭子,还在远远的高处呢,就心想:这几时才能爬上去休息呀?这么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为什么不能在此就地休息呢?于是,一下子就得到解脱一般地释然了。

这是苏东坡在讲随遇而安的一点道理。未来的日子里,我确实也希望自己不妨就在阅读和写作中歇上一歇吧。

□张兴祥 (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