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背后的峥嵘足迹

版次:15 作者:陈玲

2004 年,民生城市花园小区获得银川市首届住宅小区人居环境奖。资料图片

老旧小区改造,留下了城市发展建设的记忆时光。记者 陈玲 摄

从万顷良田到楼宇林立,年轻的金凤区迎来了最美芳华。作为首府核心区,金凤区城乡建设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征途。透过一些零碎的记忆和城市版图扩展的故事,我们看到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的峥嵘时光。

城乡建设造就繁华

今天的金凤区,在2002年之前,曾是银川市郊区的一部分。北京中路前身叫银新北路,是银川市郊区的一条主干道。那时候,银新北路两侧零零星星散落着酒厂、木器加工厂、农贸公司和供销社等一些厂企,这些几乎就是当时此地所有规模较大的建筑了。

沈建设是原郊区广播电视局的工作人员。回忆往事时,沈建设有些激动,他说:“银新乡3万多居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陆续搬到了康居工程A区、C区的安置小区,这里建起金凤区最早一批安置房。”从农庄到安置房,城市版图一点点刷新着颜色。

2002年11月1日,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成立。银川市郊区地域也分别划入二区:唐徕渠与包兰铁路之间为金凤区,唐徕渠以东属兴庆区。彼时,银川市城市建设西移北扩,金凤区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这里也初步形成了四大房地产聚居区,行政中心周边住宅区、新城住宅区、北京中路住宅区和长城中路住宅区,一些高端住宅区陆续建起。

行政中心周边住宅区内,陆续建起了写字楼。如今,这里是金凤区乃至银川市的政治经济核心,楼宇经济也成了金凤区的一张重要名片。

西湖村蝶变的精彩

城市中心西移之时,城乡建设随着四通八达的道路阔步迈进。

西湖村,曾是金凤区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因美丽的阅海小西湖而得名。银川市民大厅、罗家湖、阅海湾中央商务区、览山公园等地,都曾是西湖村的地界。建区后,西湖村于2005年开启了拆迁安置。2014年,村民们陆续迁入西湖苑小区、金安家园小区居住。安置区建设期间,阅海湾中央商务区、览山公园、阅彩城相继开启建设。

罗银曾是西湖村村委会副主任。在罗银的印象中,西湖村里的水塔和供销社曾是当地最高大的建筑,村里有个铁合金厂,厂子周围散落着一些小商店、小餐馆,其他地方几乎都是农田村庄。随着城市高楼拔地而起,水系绿地相依环绕,曾经的西湖村划转到了贺兰山中路街道办,并且更名“西湖社区”。为了留住西湖村的乡村记忆,西湖村居民的安置区定名为“西湖苑”,阅海湾中央商务区附近还有条街叫“西湖街”。

如今,西湖社区毗邻金凤区北部最繁华的阅彩城商圈。城市西移北扩进程中,沈阳路、哈尔滨路进入寻常百姓生活,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成为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商务区。消失的西湖村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繁华,这是金凤区一路向北的真实缩影。

文化范十足的城南

城市向南,是在一片轰隆隆的机鸣声中开启的。长城中路街道办成立于2003年8月,是金凤区最靠南的街道办事处。长城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雪燕清楚地记得,2003年银川城市建设开启了征地拆迁,“在这之前,还没有长城路,一条银植路从良田乡通往市区,而今长城中路街道周围还没啥像样的建筑。”

那时,紫园小区的几栋六层住宅楼是金凤区南部最高的楼,过了银新铁路就是一片建设的繁忙,保伏桥新村、五里台新村等在城市建设中拔地而起。保伏桥新村也成了金凤区南部较早的安置区之一。

后来,银新铁路沿线的商业住宅陆续建起,东方尚都、宝湖天下、宝湖湾等小区走入人们的视野,金凤区南部也有了高端住宅区。

时至今日,金凤区南部早已不同往昔,贴上了文化休闲娱乐主题的标签。近年来,银川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儿童剧院、银川市文化艺术馆、老年大学等都布局在了城南,而且都选中了宁安街这条城市“中轴线”。银川文化艺术博览中心投入使用,悠阅城点燃城南消费热潮。金凤区南部的文化艺术气息已初见芳容。

小城镇建设写意美丽乡村

2003 年 8 月,金凤区撤乡建镇,将良田乡大部分村与兴源乡合并,设立良田镇,将芦花乡平伏桥村与丰登乡合并,设立丰登镇。

在2005年的小城镇建设中,“美丽乡村”被写入发展建设规划。在良田镇,政府办公楼、卫生院、派出所、供电所、集贸市场、综合文化站办公大楼相继投入使用。村镇道路、商业街、文化广场、农民新居、民生服务中心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集中建设。丰登镇在原丰登乡政府驻地西侧,建起了集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新镇区。随着村部社区建设、村巷道硬化、农贸市场、安置区等建设陆续开启,农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小城镇建设中,金凤区把交通建设工作重点放在修建乡村道路上,年年安排资金建设,逐年建设完善路网。村村通上柏油路,不仅方便了农民向外销售农产品,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银川人熟悉的银兴公路就是在此期间陆续建成的。

据《金凤区志》记载,2002 年以前,金凤区没有公交停车场,2003 以后随着城市发展,银川公交迅速扩大线路,在金凤区设立了公交车停车场,乡村公交线路也开通运行。随着公交线路开通,乡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城乡一体化发展也越来越快。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