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玲:读经典,写诗词
版次:12 作者:吴璇
余秀玲 图片由本人提供
近日,我市诗词创作者余秀玲的古体诗集《拾翠集》正式出版,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是她对家乡的深情。能有这样一份沉淀,和平时的阅读离不开,爱写诗的余秀玲对于读书,也有自己的一份深情。
学习创作古体诗
《拾翠集》中选录了2018年以来,余秀玲所创作的作品近300首,按照主题内容分为景物、言志、怀古、咏物、乡愁5个篇目,每个篇目按照绝句、律诗、词曲分类编排。
在这本诗集中,余秀玲讴歌了近十年来宁夏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人们的生活变化,描写了宁夏的贺兰山、六盘山及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还将咏物、怀古、乡愁主题内容提炼出来独立成篇,将作品的意象和境界拓展到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
说起自己的写作生涯,余秀玲介绍说,自己1991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写作,真正接触诗词群、学习创作古体诗,是在2015年。自那之后,她便让自己沉入诗歌中,潜心研究与创作。“尤其是2018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诗词创作高级研修班,当时和几位名师学习了古体诗词的写法,对古体诗的章法结构有了一定的掌握,而这本新诗集也在这一过程中慢慢诞生了。”
读书改变了命运
在余秀玲看来,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还记得,小时候最先读的就是一些名著,比如《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目,如果碰到不太懂的文言词句,就跳过去接着读。“那时候手边能找到的书很少,大多都是相互借书读,每借到一本书就会如饥似渴去读,生怕别人很快会讨要,‘生吞活剥’地接受着这类不太懂的书籍,慢慢也就熟悉了文言文句式。”
中考结束后,余秀玲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很多唐诗宋词和古代文学史。“当时书籍还不丰富,借到手的书,一有机会就想多誊抄点。那时我就重点把《千家诗》《新唐诗三百首》和《唐宋名家词选》誊抄了一遍,有特别喜欢的,还用白纸誊写了每天背诵。”余秀玲说,那个时期,她还阅读学习了《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诗经》《古文观止》《古典文学史》等书籍。“那个时候,如果我不好好读书,考不上初中高中,就会嫁人生子,一辈子生活在闭塞的村子里。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多看古典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
熟读唐诗宋词后,余秀玲开始尝试零零碎碎地创作过一些古体诗,但因为身边缺乏古体诗学习和发表的平台,创作水平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
2015年,她阅读学习了施蛰存老师的《唐诗百话》一书,激发了再次捡起诗词创作的欲望,便开始通过区内的诗词微信群学习创作古体诗,在学习和创作中深深的感受到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创作中,她深深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施蛰存老师对唐诗的评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老师对宋词的鉴赏,都在她学习诗词的道路上,给她很多帮助。“在这个基础上,想要进一步研究古体诗,还可以多看看古典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对创作都会有积极的帮助。”余秀玲说。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