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使用“取暖神器”要提防这些皮肤损伤

版次:12 作者:刘威

近日,某知名女演员发微博表示,自己被蒸汽眼罩低温烫伤了,她也提醒网友,在天冷的日子里,“要注意啦,别被‘低温烫伤’。”医生提醒,寒冬,热水袋、电热毯、电暖器等“取暖神器”在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一些皮肤损害,比如低温烫伤和火激红斑,需要注意预防。

低温烫伤易被忽视

说到低温烫伤,也许不少人会有疑问:之前只听说过高温导致皮肤烫伤,低温也能把人烫伤吗?

其实,低温烫伤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因拔罐、熏艾灸、贴暖宝宝、用热水袋或暖手宝取暖而烫伤的种种事例,就是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顾名思义,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低于50℃的热源所引起的烫伤。这种烫伤由于温度不高,往往在初期并不引人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逐渐累积,皮肤受到的损伤也会越来越严重。”银川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学博士雷鸣提醒。

烧烫伤通常是在高温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比较常见,也容易被人所察觉。但是低温烫伤的症状大都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容易延误治疗。

低温烫伤有哪些症状?

最近,银川降温明显,68岁的“老糖友”李大爷感觉脚凉得更厉害了,晚上睡觉时便将灌好的热水袋放在被子里。上周一整晚,李大爷睡觉时,脚一直贴着热水袋,第二天早上,当李大爷移动热水袋时,发现脚上皮肤红了一片。不久,李大爷脚上皮肤出现干痛、水疱。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李大爷的脚出现了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和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并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者皮肤变白的现象,通常烫伤面积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深部组织的坏死,如果处理不当,会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所以,某些情况下持续低温烫伤比直接烫伤更严重。”雷鸣提醒。

低温烫伤后怎么办?

在临床上,像李大爷这样年老体弱者、糖尿病患者取暖不当,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因为他们的身体皮肤感知力弱,因此,在取暖时烫伤的几率要比一般人大,有些甚至会反复烫伤。

雷鸣提醒,若不慎发生低温烫伤,切记不要在创面上涂抹酱油、牙膏等,此类物品可能会造成伤口细菌感染,此时应立即进行“冷处理”,即在冷水中脱去衣物,暴露创口,尽快用流动冷水对烫伤处冲洗20分钟以上,以降低皮肤表面温度减少皮肤损伤。

如果疼痛明显,可持续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钟,但切勿使用冰块,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盖住创面,防止感染;出现水疱或创面较深者,请及时就医。

防低温烫伤注意这些生活细节

为避免低温烫伤,最好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一些患有糖尿病、脉管炎或有中风后遗症、长期卧床的老人,尤其需要注意。

冬季使用电热毯,温度不要设得过高,也不要整夜使用,更不要长时间地贴近暖气片取暖。

如果想睡觉时将热水袋放在脚下取暖,要用毛巾把热水袋包上,不要使热源表面直接作用在皮肤上。

暖宝宝的最高发热温度能达到65℃,直接与皮肤接触5分钟即可能造成低温烫伤。所以,市民千万不能将其直接贴在皮肤上,应隔着衣服使用,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旦发觉温度过高,需立即撕掉。切忌贴暖宝宝睡觉。

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最好不要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烤火炉等,尽量通过添加衣物、开空调等方法取暖。

用电炉取暖要防火激红斑

“我的腿上这是长了什么斑?像渔网一样!”大学生小王这几天感觉小腿发痒,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只见两条小腿正面长满了渔网状的红斑。她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皮肤科医生检查后询问:“你最近是不是烤火时间比较长?”小李说她放寒假后大多数时间都宅在家里,因为家里比较冷,她看电视、玩手机时都守着电烤炉。医生告诉小李,她患了一种名为火激红斑的皮肤疾病,主要是局部皮肤长期受温热作用而引起,冬季引起火激红斑常见的原因,多与暖宝宝、电暖器、热水袋、电热毯等使用不当有关。

“火激红斑常出现在大腿内侧、小腿伸侧、上胸部、下背部和腹部,开始是一过性的网状红斑,久而久之出现边界不清的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最后可以变成黑褐色;也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和网状的色素沉着,少数患者可发生水疱、角化过度、表皮轻度萎缩等。火激红斑主要是因局部皮肤长期受温热作用而引起。”雷鸣表示。

火激红斑的治疗首先是去除病因,防止皮肤进一步损伤,早期可以使用湿敷治疗,中草药煎汤湿敷不仅可以改善症状,也有清热作用,局部可外用温和的润肤剂;对于色素沉着者可以使用色素脱失剂的药物,比如氢醌或维A酸成分的药物。

如何远离火激红斑?在使用热水袋的过程中,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也不宜贴得太近。使用取暖器取暖时,建议距离取暖部位保持大于30厘米的距离,不要长时间局部受热。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