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本科生“回炉”读职校

版次:2 作者:周志翔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及职场竞争日趋激烈,本科生“回炉”读职校的数量越来越多,“本科学历+技能证书”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标配。当技能证书成为职场竞争的筹码和晋升的敲门砖时,高校毕业生积极到职校学习相关技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高校重视理论学习,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之后所学无法致用。“回炉”读职校意味着高校毕业生知道了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这时候“回炉”读职校更有目的性,学习的主动性和动力也会更足,个人选择值得尊重。

补上技能人才的缺口。职业技能人才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人社部统计,2022年中国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然而职业教育容易被人轻视,这里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职业教育本身的瓶颈。本科生“回炉”读职校,既实现个人价值,也提升充实了职业教育的学历含金量,人数如果足够多,也会变相补充到高技能人才的队伍里,而这样完全是个体的选择。

兼顾两种教育模式应是发展方向。本科生“回炉”读职校,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弥合两种教育之间的鸿沟。反观目前的教育模式应该做好及时调整和融合,助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技能和学历的提升。这就需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现有机融合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相关高校完善专业及学位管理制度,进而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让职业教育选择成为更多人的优先项。

着眼现实的选择,合适就好。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求职者实用技能的当下,用本科学历敲开大门,用技能证书证明自己,这般务实的举动,是毕业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体现。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大学毕业生身体力行这样做了,应该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