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版次:9 作者:王敏

2月1日,金凤区丰登镇集市上的舞龙队。记者 李靖 摄

临近龙年,街头巷尾已随处可见“龙”的身影,除了装饰用的形态各异的“龙”、社火表演上的舞龙、花灯秀上的龙灯,还有非遗市集上的龙……通过这些“龙”的元素,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寄托祝福,迎接即将到来的龙年。

A

龙在生肖

说起龙,和我们最密切相关的,就是生肖属相。在中国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虚化出形象,并带有神性的动物。既然在现实当中并不存在“龙”这种生物,人们为什么会把“龙”列入到十二生肖当中呢?

对此,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尽管龙是唯一在现实动物中无对应的属相,但它却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龙是中华民族由渔猎经济转为农耕经济后的图腾,这不仅据传说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或蛇)身人首,被称为‘龙祖’,而且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与龙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古代的时候,常常把帝王比作‘龙’,将‘龙’列入十二生肖当中,有可能是为了象征了威严,代表十二生肖是不可更改的,这背后,也是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B

龙的起源

“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张訸介绍说,从考古界最新的成果来看,龙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万年。《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拾遗记》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就是后世传说中龙的形象。“也就是说,伏羲与龙有紧密关系,中华民族对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对龙的崇拜。”

图腾崇拜曾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中国原始时代也有过图腾崇拜。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的龙图腾崇拜的象征;而与良渚远隔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在与良渚文化同属新时期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墨绿色的工艺品玉龙。“这说明,至少在五千年前,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先民心中神圣的图腾,中华民族的龙崇拜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渊源。”张訸介绍说,最早的龙以堆塑手法成形,如辽宁省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沟的猪首摆塑龙,河南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群;还有比较常见的“浮雕龙”“刻划龙”以及“玉雕龙”“彩画龙”和“泥塑龙”,虽然材料、工艺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拜之情。

C

龙的形象

那么,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龙是我国古代先民的图腾,是一种虚无的想象的动物。”张訸介绍说,如《管子·水地篇》中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罗愿《尔雅翼》中也称:“龙者,鳞虫之长。”“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

由此可见,至少到了汉代,“龙”已成为一个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它“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且“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似乎已无所不能。这时的“龙”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龙的艺术形象大致相符。

D

龙的精神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张訸说,不仅如此,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发展,在民间还形成了关于龙的丰富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划龙舟、春节舞龙灯等活动。“比如临近过年,各地都有‘耍龙灯’的习俗。而龙灯节,从汉初开始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但舞龙的习俗,应该是继承殷周‘祭天’的遗风。”张訸解释说,“耍龙灯”,其实包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为‘龙的传人’,正是因为‘龙’意象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在民俗生活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而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一直贯穿、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程。”张訸说。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