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扭棒巨龙、龙头胸针、龙型剪纸……

她用巧手做出龙年好兆头


版次:10 作者:冯元春

栩栩如生的龙头。

张宁霞与“龙”在贺兰山下。

雪后贺兰山有“龙”出没。

龙头胸针。

用扭扭棒编织的龙。

最近几天,来贺兰山天籁艺术村游玩的人,逛到蔓拙文创都会被两条用扭扭棒编织而成的龙深深吸引。只见这两条龙,一条深灰,一条雾紫,盘旋在房顶,威风凛凛。它们的制作人是张宁霞。张宁霞把它们带到雪后的贺兰山游走了一番,与两条盘龙一起听风、看雪,逍遥在这天地间。除了扭扭棒做成的巨龙,张宁霞还制作了龙头胸针、龙型剪纸,正好应了这龙年大吉的好兆头。

剪纸与刺绣从小就爱

跟着奶奶长大的张宁霞,从小就接受了奶奶剪纸与刺绣的熏陶,再加上后天的勤学苦练,一张张纸在她灵动的手上就像被变了戏法,由她设计制作的剪纸作品曾入选“95世界博览会”,被国外友人收藏。为此,张宁霞骄傲地说:“以前我还给报纸用剪纸做过刊头,深受好评呢。”

后来,她又喜欢上了麻编与布贴,也是练得一双好手艺。除了喜欢手艺活,张宁霞还是银川市作家协会诗歌学会会员,生性浪漫,喜欢享受在山、诗歌与手作环绕的生活中。

张宁霞说,自己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对于那一代人来说,传统之美会不由自主烙印在脑海里。比如说,她做的麻编是以民间线条盘绕,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

退休后,张宁霞心里一直攒着个劲,不想让手艺停下来,于是就在山下租了房子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房子都是用手工艺品装扮的,“有我剪的剪纸,绕的麻编,其中这两条用扭扭棒制作的龙,也是前段时间萌生出的灵感。因为今年是龙年,想编点与龙有关的手作,没想到谁见了都夸好,我这心里真的是乐开了花。”

扭扭棒做成巨龙活灵活现

扭扭棒又称毛根,它有趣好玩,灵活易扭,加上毛绒绒的外表,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张宁霞用扭扭棒做的这两条巨龙栩栩如生,龙身长两米三,用了大概四五千根扭扭棒,一根扭扭棒就有一尺长。她在工作室废寝忘食地编,用了17天时间,才把两条神采奕奕的巨龙编好。

“最难的地方,其实是没有模板可参考,完全靠感觉来编。”张宁霞说,因为编织是有经纬的,当一根扭扭棒用完时,就要考虑下一根的走向。尤其是制作龙头的环节,张宁霞投入了很多精力,“那个位置最难,要考虑面部表情,做出立体的威猛的感觉,所以我总是在不停地拆了做、做了拆。”张宁霞回忆,自己最先做的是那条灰龙,因为经验不足,所以龙的面部稍显消瘦。于是,她为龙增添了几缕俏皮的白色绒毛,这么一加,这条龙的面部神情开始严肃了起来,还能窥出几分威武。

编织第二条龙时,她就有了经验,选了自己最喜欢的紫色作为底色,一气呵成。紫龙气质绝佳,面部神情慈祥,挂在房顶时,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东方神韵被诠释得有声有色。张宁霞说,创作这两条龙时,她特别享受,雪天时,就驾两条“神龙”遨游在贺兰山下,还拍了一段颇有诗意的视频,拍摄时引得不少骑友纷纷停车驻足观赏、连连称赞“这两条龙真帅气!”巨龙融入这贺兰山景中,真是绝配。

龙头胸针看见民俗小物的美

除了用扭扭棒编织了两条巨龙,张宁霞还用扭扭棒和贴布做了不少龙头胸针。张宁霞说,那天想和来艺术村的游客、孩子互动,就想着用孩子们喜欢的扭扭棒做点有趣的小玩意,今年是龙年,就这样在脑海中浮现出了龙头胸针的草图。

五六种颜色的扭扭棒先裁剪成不同长度,然后按不同部位拧在一起,做成龙角、龙眼和龙须,最后再组合起来,做成可爱的龙头形状。这个龙头胸针因为五颜六色,被很多小朋友亲切地唤为“多巴胺”龙头,“来我这,可以买龙头胸针,也可以现场制作,图的就是一个大家一起乐呵。”张宁霞笑着说。

布艺的龙头胸针她也时不时做了一些。她说,布艺的备料和制作要难一些。因为要用针线,但这对她来说,非常得心应手。没有模板,做的就是一个拙朴感,最后做成的龙头有瘦脸、胖脸,丑的、萌的,“主打一个随性。”

张宁霞说,这龙头胸针别看小,但每一个都是她脑海中的原创手艺。游客看到都会特别开心:“感觉民俗小物的美,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并珍惜了起来。”

立体剪纸《双龙戏珠》惟妙惟肖

说起来,张宁霞与龙的故事,还不止于此。除了用扭扭棒做的这些精美的龙,她还曾剪出一幅《双龙戏珠》的立体剪纸,让来观看的友人啧啧感叹。

什么是立体剪纸?张宁霞介绍说,就是运用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既有现代美术的技巧,又有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让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非常逼真。”

这幅《双龙戏珠》立体剪纸,惟妙惟肖。近看,每个龙须都是用纸张一点点摞起来的,配色也恰到好处,用蓝色和绿色为主调,再辅助金色,上面撒的金粉,显出了龙的霸气感。

张宁霞坦言,自己每剪出一个作品,都是感觉大于技巧的。剪这两条龙时基本没有打底稿,画了扭动的身形,就开始用类似“摄影彩色画报”的纸张,一层层剪,然后叠加出龙的造型,凸显出了东方龙的精气神。

为何剪成双龙戏珠?张宁霞坦言,就是为了好事成双。张宁霞回忆,当时是在自家院子里完成这幅作品的,“连我家小猫都信以为真,看着龙眼睛,呆呆地半天不动呢,超级有趣。”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