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观龙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版次:6 作者:王敏
清“大清光绪年制”款青花云龙纹三足瓷炉。
民国时期仿乾隆蓝釉描金龙纹瓷碗。
清粉彩龙凤纹瓷罐。
民国时期青花云龙纹瓷瓶。
东汉铺首衔环。
清“康熙年制”款青花龙纹瓷碗。
西夏红陶鸱吻。
清“大清光绪年制”款青花云龙纹瓷盘。
“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
本版文物特写照片所示文物均收藏于宁夏博物馆
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不论是汉字“龙”形象的演化,还是不同时期器物上龙图案的嬗变,或是有关龙的典故、民间习俗,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瑰丽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在我国,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龙文物”,它们虽然形象迥异,却被赋予了无穷的魅力与深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宁夏的博物馆,欣赏这些精美、有趣的“龙文物”,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龙行中华”领略博大龙文化
走进博物馆和龙文物来一场跨时空对话,成了很多人过龙年的首选,2月7日这天,从北京回银川过年的王萌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到宁夏博物馆专门一睹“龙”的风采。“我是属龙的,一听有这个展,就马上预约来观展了。”
王萌说的展览,是由宁夏博物馆和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之“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展览包含实物展以及全国龙形文物合集展板,不但汇集了全国60余家文博单位数百件龙纹题材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图片联展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同时,宁夏博物馆还精心挑选10余件以龙为主题纹饰的瓷器、铜器等馆藏文物集中展出,让广大观众近距离欣赏文物里的中国龙,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展出将持续至4月30日。展出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序言“生肖文化的源与流”讲述了生肖信仰;第一单元“来龙去脉——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讲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时期,龙形象的来源和演变及文化内涵;第二单元为“龙腾四海——历史文化中的龙”;第三单元是“龙的传人——民俗文化中的龙”;尾篇的“与龙共舞——重返恐龙世界”则讲述了虚构的龙与现实中的恐龙。“通过观展,可以立体地了解中国龙文化,看到全国和龙有关的重要文物的图片和部分实物,在迎接龙年的同时也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王萌说。
贺兰山下寻龙,有细节有故事
贺兰山脚下的西夏博物馆,也同样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寻龙”。馆长师培轶说,最近常能看到有游客在馆内发现和龙有关的文物,就会很激动地招呼其他伙伴凑上去观看,认真阅读文物介绍,细细观察龙纹图案样式,有的人还一定要与文物合个影……“一看就是属龙或者是因龙年而更对龙文化产生兴趣的人,他们能在馆里发现与龙有关的文物,也是得到了一份龙年的祝福吧。”
在西夏博物馆,有一件珍贵的国家二级文物,静静地陈列在二楼展厅内,在幽暗灯光的陪伴中等候有心人的探访,它就是西夏鸱吻。2001年,当考古人员让它重见天日时,这一高150厘米、宽95厘米,整体呈龙首鱼尾形的鸱吻,瞬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趣的是,据考古人员回忆,当时发现时,首先在鸱吻的脊背上方,看到刻有“也花江”的字样,“当时猜测是不是古代建造3号陵的工匠所留,可能是名字。等晚上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在上世纪70年代,6号陵碑亭遗址出土的力士志文支座顶部和背部就发现有用西夏文、汉文凿刻的‘小虫旷负’‘砌垒匠高世昌’的姓名字样,所以鸱吻上的文字,应是烧造鸱吻前捏塑匠人在陶胎未完全干燥前,用尖状器物刻画而成。”
如今再看这件文物,形象夸张,质地细腻,色泽青灰,整个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呈张口吞脊之势,形象威猛,器内中空,器体厚重,尾部施鳞纹。“高大的鸱吻立于建筑屋顶,显示昔日西夏陵园的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师培轶说。
从古至今,龙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龙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代表着尊贵和吉祥。细数宁夏的博物馆里珍藏的与龙相关的文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博大与瑰丽。
龙首套兽
套兽为古时套在屋檐角梁木榫上的雕饰件,它不仅能起装饰作用,还可避免屋檐角梁被雨水浸蚀。收藏于西夏博物馆的这件套兽,长48厘米、宽20厘米、高35厘米、颈部19厘米、高21厘米,出土于西夏陵3号陵。3号陵出土的套兽有灰陶、红陶、琉璃三种,均为模制,其他附件如眼、耳、眉、牙、兽角等,为单模制成后黏塑、套插于兽头之上。此件龙首套兽口嘴大张,獠牙外露,造型之凶悍、奔放,与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套兽之含蓄的形态形成鲜明对比。
双龙纹荸荠瓶
“荸荠瓶因形状像荸荠而得名,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宁夏博物馆保管部科长周媛介绍说,馆内收藏的这件清代“大清光绪年制”款青花矾红双龙纹荸荠瓶高33厘米,口径7.4厘米,釉面光洁,线条流畅,造型别致,纹饰多样。瓶身的主要装饰图案是二龙戏珠。两条巨龙身姿矫健,栩栩如生,围绕着一颗明珠嬉戏。巨龙的龙须、龙鳞、龙爪等细节都描绘得非常精细,仿佛要跃出瓶身一般。明珠圆润光亮,与瓶身的青花相互映衬。二龙戏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好运连连。
“清代瓷器集我国古代瓷器之大成,造型多样,釉彩丰富,纹饰精美。光绪时期的瓷器上开始大量出现龙的形象,这时期的龙一改往日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仿佛从深宫飞入了平常生活,甚至还有些可爱。”周媛说。
龙纹镜
在宁夏博物馆内,收藏有两枚与龙有关的古代铜镜——宋仿唐镜龙纹镜、明洪武云龙纹镜。
宋仿唐镜龙纹镜直径9.9厘米,缘厚0.5厘米。圆形,圆钮,单圈钮座。外围饰一周短栉齿纹及两周锯齿纹,齿纹内有一龙,张口吐舌。钮下一兽,鱼身兽足,或为表现鱼化龙的题材。
明洪武云龙纹镜,直径10.8厘米、缘厚0.6厘米。圆形,山形钮,宽素缘。龙首置于钮下,身躯盘曲向上,前肢伸张,五爪分明,后肢与尾缠叠,周围云气缭绕。钮左侧近缘处长方形格内,有篆书铸铭“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日造”十字。
雕龙栏柱
在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内容里,龙占了很大比重。不仅龙本身充满在各部位的装饰里,龙的子孙也加入了装饰的行列。
收藏于西夏博物馆的西夏时期的雕龙栏柱,1974年于西夏陵区6号陵盗坑底部出土,高123厘米,边宽33厘米。单龙绕柱,线条弯曲为游动状态,周围饰以云朵,造型生动、刻工精良。
这些龙的形象在当时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雕龙栏柱柱身三面刻龙戏珠云纹浮雕图案,另一侧有一长方形榫卯孔,可与横栏套合。可能原在地面,陵园遭破坏时被推入地下。西夏时期龙的形象受唐文化影响,龙纹图案广泛用于当时建筑雕刻中,说明西夏陵园的装饰中突出了对龙的崇拜,具有中华民族构图审美意识。
精彩的龙文物还有——
收藏于西夏博物馆的西夏文彩绘描金云龙纹灰砂岩残碑,1998年于3号陵西碑亭遗址出土。高21厘米,长71厘米、宽42厘米。青灰色砂岩质,文字质朴、粗犷,字体偏长,笔槽内留有描金残迹。碑边饰以云龙纹,纹饰中填以红、绿彩,凿刻痕迹清晰可见,整体风格奔放,给人以大气之感,是西夏陵早期碑刻龙纹边饰的代表作。
龙形绿釉兽
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其形制有鱼形、龙形或鱼龙混合型,置于屋脊两侧是古人将其作为“厌胜”之物,期望以此来避免火灾的发生。此件龙形绿釉兽鸱吻,2007年于西夏陵区6号陵南门遗址出土。高107厘米,宽75厘米,厚29厘米。红陶胎,通体施绿釉。整体器形呈龙首鱼身形。经过基层文物工作者艰辛的拼对,修补,将出土时众多支离破碎的残片修复为这件高大、华丽的龙形绿釉兽,如今它就陈列在西夏博物馆二楼的展厅内,静静向世人诉说着它不寻常的来历。
灰砂岩石螭首
螭首,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此件灰砂岩石螭首收藏于西夏博物馆,2007年于西夏陵区6号陵南门遗址出土。长36.7厘米,宽21.3厘米,高20.4厘米,榫长11.5厘米,宽11.2厘米。灰砂岩质地。螭首上唇卷曲,眉弓突出,双目圆睁,后有榫头,造型生动,神态威严。
云龙纹残碑
虽然龙的来历众说纷纭,历经数千年,其体态也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龙始终蕴含着人们对蓬勃生机的向往和对平安吉祥的期许。这些博物馆里的龙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它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坚韧与不屈。
记者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