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版次:7 作者:王敏

在过去的一年,有很多心理方面的网络流行词涌入人们的视野,“自我接纳”是一个网络流行高频词。现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很少考虑过接纳自己,无论是接纳自己的优点,还是接纳自己的缺点。而且,当意识到“接纳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时,很多人却又发现,想要真正的自我接纳,说着容易做到难。那么,为什么我们很难自我接纳?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自我接纳呢?今天,请随记者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同时听听专家的权威分析。

1

“我好像从来没有接纳过自己”

“我真的很讨厌这样的自己,你之前和我说接纳很重要,可是怎么办,我觉得无法接纳如此糟糕的自己,这实在太矛盾太痛苦了……”27岁的龙薇(化名)再次来到咨询室时,还没说几句就哭了起来。从小母亲对自己要求严格,但不管多努力,总是得不到正面的认可,以至于长大后的龙薇一直想反抗,却发现自己已没办法喜欢上自己。

“我觉得自己长得很不好看,性格也不好,没什么兴趣爱好,也不值得享受什么悠闲的生活……”龙薇说,这样的感受越来越严重。她甚至开始逃避现实,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人交流。

同样,今年41岁的陈晨说起对自己的不接纳,总是苦笑,“好像总是忘了可以让自己更舒服一些,比如明明工作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其实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周末休息时,如果我自己在屋子里喝喝茶看看书,就会很自责。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陪家人,没尽到应尽的责任;而且我对于自己的身材也不满意,人到中年越来越发福,虽然也没胖到特别离谱,但就是对自己不满意,很焦虑。”不过陈晨发现,身边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庭,甚至对自己的容貌形象,很多人都对自己不满意。似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何接纳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让人很累、很焦虑。

2

这些表现,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对于这样的情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欣怡说,通常情况下,不接纳自己的人,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首先是自我攻击,总是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严厉角度来苛责自己,甚至在贬低自己的时候形成舒适区;其次是自我封闭,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逃避真实的世界;还有就是会出现自我疏离,一般表现为不愿意独自待着或独自处理问题,只希望外界的力量能驱使和支配自己,这样就不用为自己做打算了。”周欣怡说,情况比较严重的,会出现自我抛弃感,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珍惜;最后一种,是出现自我记恨,就是不肯原谅自己,对曾经犯下的错误久久不能释怀,抱着一种赎罪者的心态痛苦地生活着。“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不接纳自己的表现,而不接纳自己的背后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纵向认识自身的进步,这是一些人不接纳自己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从未被父母完全接纳。周欣怡介绍说,一个人对自身的不接纳,往往来源于早年成长环境中,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或者遭遇的某种创伤。“有些痛苦的情绪是比较强烈的,以至于有的人不敢直面这种痛苦情绪,也就没有了处理这种情绪的能力。”比如前来咨询的龙薇,在之前就采用了回避的方式不去面对这种情绪,也就没有发展出可以应对这些情绪的能力,“甚至有些人会严重否认自己人格中的这一面,不愿去触碰自己弱小、脆弱的部分,以此来防御自己潜意识里的创伤。”

3

建立一种“允许”的心态

那么,如何做,才可以重新实现对自我的接纳?对此,周欣怡说,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白,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是具体做什么事情,而是一种允许的心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可以改变。这份允许,可以给自己很大的力量。”

有了这份允许的心态,再尝试在内心建立自我接纳的目标,实现对自我的接纳就会容易很多。“自我接纳始于意图,当我们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后,就要试着去把一个充满责备、怀疑和羞耻的世界,转变成一个包容、接纳和信任的世界。如果设定的目标是,一种自我接纳的生活要比一种自我憎恨的生活好得多,那么我们就会在内心建立连锁反应,去适应一种和平的新生活。”

当然,这需要日复一日的巩固。比如每天写下自己的一个优点,去积极肯定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这个过程中有困难,周欣怡说,可以和那些与自己相处起来非常舒服的人在一起。他们会给我们良好的接纳、支持和关爱,从而建立起一个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稳定、平和、喜悦。

温馨提醒

可以试着想象与最好的自我进行互动,想象内心深处那个最好的自我走出了身体,看着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或处境,那他会建议你做什么呢?周欣怡说,这种可视化分离,会让我们超脱当前自我或痛苦自我,帮助我们利用自己内在的智慧——我们最好的自我,来帮助我们。“总之,一定要试着去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学会积极地暗示自己,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真的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并且增加”。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