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赏龙
激励新年精气神
版次:5 作者:李尚
根据汉代画像砖创作的龙。受访者提供
张学智。 记者 李尚 摄
张学智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中的龙。 受访者提供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年春节前,中国印象岩画创始人、著名画家张学智先生以龙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画作。他以这样特别的方式迎接龙年,既是对龙文化的传承,又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他说,“龙年画龙,就是要传承龙的精神。”让我们通过他的介绍和创作,了解传统绘画中的龙。
传统绘画中的龙
每逢春节,张学智都要创作印象岩画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这已经是他雷打不动迎接新年的仪式了。今年,他早早就开始动笔,画好了一批龙。在他的画室里,墙上、案上是各式各样的龙,有的威严,有的喜庆。
“自古以来,龙就被赋予了很多象征,龙的形象也早就入画了,比方说青铜器、铜镜、玉器、瓷器、石雕等,均有龙的形象。”张学智介绍,龙的形象在绘画作品中出现,至少能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汉代,画龙就已初具雏形。而五代和两宋时期,出现画龙的高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盛唐画家冯邵正和吴道子等,都是擅长画龙的画家。北宋的董羽、王显道、吴怀和南宋的陈容、艾淑、僧法常等,也都是画龙名家。
汉代以前的龙,形态比较抽象,有一种神秘的美感。这之后龙的形象开始变得逼真,富有神韵。《尔雅翼》中说:“俗画龙之状,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过去龙是皇权的象征,今天我们看到的龙更加多样,不止是绘画,影视作品、平面设计、礼品等,诠释出各式各样的龙,甚至有的龙很可爱,很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要,但唯一不变的是龙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吉祥的寓意。”张学智说。
创作印象岩画
多年来,张学智以古代岩画为资源,经过四十余年的艰辛探索与研究,将远古与现代、历史与文化、具象与抽象相融合,首创中国印象岩画,被学界誉为“中国印象岩画的开创者”。1989年以来,先后应邀在多个国家及地区举办个人巡回画展及学术研讨会,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在贺兰山看见古老神秘的岩画,就被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图案吸引,然后就放弃了之前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研究方向,改画印象岩画。”张学智说,他用印象岩画定义自己的作品,是想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感悟。他认为,艺术是需要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转变,因此他的印象岩画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利用岩画的艺术风格,诠释当下的时代品位。
独具特色
今年张学智创作的龙,从我国远古岩画、秦砖汉瓦、宫廷浮雕壁画和民间艺术中吸收各类艺术元素,展现龙的多种形态和精神气质。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龙有正龙、行龙、升龙、降龙、飞龙、团龙等多个形态,不同形态对应的构图方式也不一样。”张学智介绍。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套《九龙图》,灵感来源于北京的九龙壁,其形态包括升龙、降龙、行龙等。他将九幅图贴在画室墙上展示时,九龙仿佛破壁而出,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震撼和生动的感觉。
作为印象岩画的创始人,最有特色的作品还是根据宝镜湾中华岩画第一龙画的龙。“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在广东珠海市高栏岛宝镜湾,里面的岩画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出现在摩崖石刻中的龙的形象。”张学智介绍。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这条龙身体蓄势蟠曲,头角似鹿,龙目圆睁前视,作吼叫状,是一条蓄势待发的云龙。“印象岩画不是岩画,在创作时要有新的审美特点。”他画的这条龙,既体现了古代岩画简炼概括之特点,又具有中国画大写意“以形写神”之笔墨精神,独具特色。
龙画寓祥和
在采访期间,张学智现场作画,以秦砖汉瓦为创作灵感画了一条龙,这也是他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中的龙。
“秦砖汉瓦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构件,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却在两汉时期大放异彩。先民将龙刻画在砖上,承载了袪邪禳灾、祈福承喜的美好情感。”张学智说,汉代画像砖上的很多龙躯长如蛇,形体线条婉转流畅,有运动感。
作画时,他笔尖蘸墨,用手腕带动,在纸张上绘出一条“S”形线条,又用红色加墨色渲染龙身,庄重大气。寥寥几笔,一条游龙活灵活现。与画像砖相比,少了很多雕刻感,但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让这条龙更加灵动,如同在水中,自由自在,大显身手。
“你别看这画得简单,但每一道线条,都要经过无数次练习,才能画得优美准确。”他说,过去一次次的练习,成就今天这条腾飞之龙。也希望这个龙年,借此画祝愿国泰民安、幸福祥和。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