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的想像力
版次:6 作者:吴璇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重要角色,也被视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我国,从古到今,龙的形象就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在饮食中,名称中包含“龙”字的食物就有不少,如龙虾、龙眼、龙荔、龙须面、龙井茶等。还有些食物,虽然名称中没有“龙”字,但在寓意方面与龙相关,体现人们吉祥美好的期盼。下面,就让我们步入美食中龙的世界。
春饼和龙须面堪称最形象
“吃龙”要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要从头开始,但那也未必过于勇猛了。其实,吃龙大可以从不起眼的“龙须”和“龙鳞”开始,也就是传说中的“扶龙须”“咬龙鳞”了。
关于“龙须”和“龙鳞”的记载,要追溯到清末的一本书《燕京岁时记》,里面提到“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段话虽然描述的是二月二的习俗,但从中不难看出,古时,就有人形象地将面比作龙须,把饼子比作龙鳞。
当然,在日常的生活中,最符合“龙须”和“龙鳞”特征,也最常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还要数龙须面和春饼了。其中,龙须面细细长长的,就像一条条龙的“胡须”,因此得名龙须面,而春饼则是因为薄薄的一片一片,摞起来就像龙身上的鳞片,因此有了“龙鳞”的说法。
饺子与麻花是主角
说完了“龙鳞”和“龙须”,再来看看“龙牙”和“龙骨”吧。所谓的“龙牙”和“龙骨”,其实也是我们身边的家常小食,其中“龙牙”指的是饺子,“龙骨”则指的是麻花。
关于“龙牙”和“龙骨”的传说,在元代的《析津志》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这本书是最早记述北京地区的一本专门志书,对当时的元大都的城池、坊巷、庙宇、人物、风俗、学校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自然也有许多关于饮食文化的记载。
在这本书中,作者熊梦祥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这是因为饺子的边上有许多褶皱,看起来就像是龙的牙齿。当然在北方,饺子还象征着“龙耳”,更寄托着许多美好的期许,期待更岁交子,新的一年能够蒸蒸日上。
至于“龙骨”,很多地方的选材不同,但大多数是以馓子、麻花等为主,因为这些面食经过油炸后,样子很像是龙的骨头,吃起来也比较酥脆,嚼起来咔擦作响,就像是在啃骨头。
有趣的民间习俗
此外,在民间习俗中,还有“龙眼”“龙胆”“龙头”的说法,其中“龙眼”一般指的是馄饨,因为馄饨煮熟后圆润饱满,特别像龙的眼睛,但在南方有些地方,也会用汤圆来指代龙眼,还有说龙眼是桂圆的。“龙胆”则是北方人常吃的一种小吃,叫做油炸糕,因为油炸后呈金黄色,因此被比喻为“龙胆”。
至于龙头,则有点出人意料,因为习俗中要吃的龙头是猪头。选择它作为“龙头”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在古代祭祀的时候,需要用到猪牛羊等“三牲”,而猪为三牲之首,因此也被称为“龙头”,龙年有“龙头”,意味着可以在新的一年里昂首挺胸,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龙元素无处不在
龙在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龙食”这样的传统习俗中,还在菜肴的名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龙胆豆腐”“腾龙炒虾”等,都是将菜品按照龙的特点来分类。
而在宴客文化中,龙的元素也是无处不在,尤其体现在宴会的礼仪中。按照我国的传统文化,宾客们在宴会上坐席的位置,被分为“主龙”和“从龙”。“主龙”是宾客中的要人,坐在宴会的中心位置,象征尊贵和地位,而“从龙”是一般的客人,坐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记者 吴璇 文 李振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