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宁夏考古亮点纷呈
版次:10 作者:王敏
俯瞰张家场古城遗址。
出土的文物。
固原南屯遗址。
固原南屯遗址出土的文物。
本版图片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年,过的是热闹,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延续。在年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跳动的脉搏,也能在阖家欢乐的氛围中被文化的力量沁润心灵,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人们清晰地“看见”文化与历史——无论是走近考古现场,还是聚焦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属于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都用这样有形的方式被传承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一睹刚过去的2023年的宁夏考古成果,继续期待属于宁夏考古的2024。
彭阳县红河流域
发现仰韶时期遗址
从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彭阳县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开始,关于这一区域的考古发现,不断带给人们惊喜。2023年,宁夏考古人员在红河流域调查发现多处古代遗址、遗迹,并清理各类遗迹数十个,获得大量古代各类遗物;发现史前遗址4处、历史时期遗存3处,年代上跨越新石器至宋元时期;史前遗址中以韩堡遗址最为重要,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是宁夏境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仰韶时期遗址;发现宋代堡子4处,其中周庄村堡子范围较大,夯土墙保存较好,是研究宋代时期该区域军事据点的重要资料。
“六盘山(陇山)山势险峻,自古以来,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这里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是历史上华戎攻伐融合的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韩佰伟介绍说,发源于六盘山东侧的彭阳县新集乡窦家山庄的红河全长64公里,古称阳晋川水,隋唐时期称洪(横)川河,后演变为今名。“红河流域人类活动频繁,是一处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去年我们对于这一流域的考古调查收获颇丰,以新石器遗址为主,尤其是仰韶时期遗址点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在本区域的发展演变、聚落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姚河塬遗址
神秘“获国”首次揭开面纱
2023年5月18日,宁夏固原博物馆联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发现获国——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正式开展,这也是宁夏对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发掘成果的首次全面呈现。
姚河塬遗址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地处泾水流域上游红河北侧支流李儿河、中间支流小河和大河相交汇的三角台地上。姚河塬遗址从2017年5月被发现后,考古人员就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小型墓地、宫殿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区、道路、水网等遗迹,出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骨角器、象牙器、蚌贝饰、原始瓷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在这里出土的甲骨文进行解读,该城址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记载的西周诸侯国。史料记载,周王室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管理模式,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后裔、功臣、商遗民等,为周天子镇守疆域。因此,姚河塬城址所在的获国,是商代晚期最西北的疆域。姚河塬城址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早期,贯穿整个西周历史。
兔子沟岩画
年代最早可至东周时期
2023年7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中卫进行配合基本建设沿线文物调查时,有当地群众告知考古人员,附近的山沟内有很多岩画。得知这一消息,考古人员立刻重视起来,并第一时间前去调查。群众说的地方,位于中卫市永康镇青蛇崖东侧的免子沟内,确定在以往的资料中并未有对该岩画的记录后,考古人员开始了对兔子沟岩画的调查。“这一区域的岩画,整体位于香山北侧边缘,岩画集中分布在沟内靠近沟口的‘几’字形弯处,分布范围东西长150米,南北宽50米,海拔约1650~1690米。”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王宇介绍说,这些岩画,均分布在偏黑色的岩石上,主要采用敲凿的方式构成图案,部分岩画在敲凿后还经过细致的磨制。岩画的种类较为多样,主要是人物图案、动物图案以及大量的几何图案。“调查共发现有5处岩画分布点,46个单体,分布较为集中。岩画内容主要分为3个类别,以方格纹为代表的几何图案22幅,虎、鹿、羊等各种动物图案18幅,人物图案6幅。”王宇说,兔子沟岩画延续时间较长,最早可至东周时期,而最晚的则可近至现代。岩画为研究中卫香山地区的古代人群移动、文化发展、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西吉葫芦河流域
宁夏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基本建立
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西吉葫芦河水系进行了一次考古学与地理学的综合考察,初步建立起葫芦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但当时的考察,却未涉及宁夏境内的葫芦河。
地处六盘山西麓的葫芦河,古称瓦亭水、陇水,发源于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经西吉、静宁、庄浪、秦安,在天水三阳川与渭河交汇,是渭河上游较大的支流。葫芦河全长301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自发源地曲折南流,纵贯西吉县南北,在西吉境内全长120公里。葫芦河在西吉境内主要支沟50多条,左右岸依次为唐家河、马莲河、什字河、好水河、滥泥河等,南下至南部兴隆镇下范村入甘肃省静宁县境内北峡口。
“作为宁夏六盘山西麓地区史前遗存考古调查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葫芦河流域史前遗存面貌,我们专门对葫芦河宁夏段干、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杨剑介绍说,项目调查共发现新石器遗址102处,其中仰韶文化遗址10处、菜园文化遗址80处、龙山时代晚期遗址12处。
葫芦河流域考古调查,对研究宁夏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文化面貌及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大量菜园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菜园文化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龙山晚期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齐家文化的源流提供了新材料。
张家场古城遗址
全国瞩目的秦汉时期古城遗址
2023年6月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盐池张家场城址东门附近及城南部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
“我们在东门附近发现的遗迹有城墙墙体2道、房屋1座、灰坑15个、墓葬3座;城南部发现的遗迹有墙体8道、房屋1座、灰坑5个、瓮棺3座。出土物主要有陶片、陶瓦、动物骨骼、小件、木炭等。以板瓦、简瓦、瓦当、砖石等建筑材料为大宗,其次是五铢、半两、货泉、货布等西汉晚期、王莽至东汉铜钱,此外还有日用陶器、铜箭镞、铁器、骨器、石器等。值得注意的是,砖瓦建材仍然主要出土于东门发掘区,在城南部发掘区极少发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王洋洋介绍说。
张家场古城遗址位于盐池县城西北约17公里处,是目前所知河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秦汉时期古城遗址之一,为研究秦汉时期北方城市布局、边疆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张家场古城遗址发现道路、踩踏面、夯土台、夯土墙体、房址、窑址、水井、水池、灰坑、文化层堆积等丰富的遗址类型,数量超过800处,基本探明了张家场古城城址区四周城墙及相关结构,如城门、马面、角台,以及城内道路和城内其他遗迹,对于外城北部及东部的边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固原南屯遗址
了解宁夏宋代聚落形制布局
南屯遗址位于固原市头营镇南屯村西南约900米,地处清水河西岸谷地,在熙宁寨与灵平寨之间,距离熙宁寨城仅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为配合国能六盘山电厂扩建项目,2023年11月底,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已发现房址4座,灰沟3条,灰坑100余个;出土遗物丰富,有瓦、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石器等。瓦以板瓦为主,亦有脊瓦、檐头板瓦。陶器有罐、盆、钵、盏、铃、纺轮等,纹饰以乳钉纹、绳纹、篮纹为主,并发现有人像贴花和镂空工艺瓷器,有碗、盏等,其中1件模印花碗,具有耀州窑风格。铁器有坩埚、车軎、刀、钉等。铜器有容器残片等。石器有夯、石像等。铜钱有大泉五十、五行大布、圣宋元宝等。
根据目前发掘及勘探情况初步判断,南屯遗址应是一处较大的聚落遗址,主体年代应在北宋末至南宋时期,铸铜应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为固原市首次发现。“南屯遗址对于了解宁夏宋代聚落形制布局、生业模式、手工业尤其是冶炼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研究宋代清水河流域自然地理、人居环境、宋夏关系及多民族融合提供了新资料。”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杨剑介绍说。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