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现代性》:
以铁路为钥,解读中国现代性
版次:14 作者:吴璇
2023年底到2024年初,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李思逸所著的《铁路现代性》由后浪出版公司出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跨文化研究方面的历史文化著作,对晚清至民国时期铁路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富有逻辑和哲思的研究。
铁路引发的冲击与适应
“如果铁路现代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技术产物,那么一切与之有关的文学书写、文化产品乃至心智与经验是否都要被统摄于这些宏大术语之下?”“‘铁路’和‘现代性’二者之间除了直接的映射关系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关联与互动?”“铁路为现代性提供的叙述空间、修辞手法、建构过程在中西语境中存在哪些异同之处?”……一系列问题,不仅引导读者进入本书的世界,也是作者想要极力去阐明的观点。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以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为轴,以铁路和火车为中心点,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对于铁路的种种派生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分析了1840年至1937年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了在晚清民国的具体情境下,铁路是如何和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
一本独特的跨学科著作
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些思考,作者一共用了6个章节,先后阐述了语言概念中的铁路、视觉图像中的铁路、回归“物”的本质的铁路、民族国家想象中的铁路、旅行风景中的铁路,最终探讨了车厢中的界限与陌生人问题。
正是这样的研究方式,使得本书获得了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李欧梵的赞赏。李欧梵在本书的推荐语中提到,当下的文化研究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缺乏历史的视野,只关心、追逐当前的热门问题和流行学说;二是达不到哲学思辨应有的深度。而李思逸的这本书不仅弥补了这个缺陷,而且犹有过之——写出了一本独特的跨学科著作。
而在本书导论中,作者本人表示,本书的出发点源于其个人长期浸染文化研究所形成的一种偏见:一切看似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东西都是在具体历史情境中逐步形成,伴随着各种细节的想象性建构。“不论是铁路还是现代性,我们都没有自以为的那样了解它们。随着对这些问题思考的逐渐深入,我意识到铁路不仅是现代性的产物或象征,更可以是言说现代性的一种思路和方法。”作者说道。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