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婚姻中的情绪劳动

版次:11 作者:王敏

你知道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情绪劳动”吗?其实,“情绪劳动”伴随着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尤其在婚姻中,为了确保家庭中的每件事情都能顺利完成,有人需要持续承担精神负荷,却让自己疲惫不堪。那么,你知道那些藏在婚姻中的“情绪劳动”吗?

真想把琐事统统交出去

说起“情绪劳动”,很多人是陌生的,但如果了解了这种情绪,相信会立即引起共鸣。

“我结婚10年,老公有自己的公司,儿子刚上一年级,公婆和我们住在一起,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还要每天接送儿子上下学,帮我们分担了很多,我很感谢公婆。”说起自己的家庭,今年34岁的毛莉说,自己虽然理解丈夫事业的忙碌和压力,也理解公婆的辛苦,但自己的付出在他们眼中,却“不值一提”。

毛莉是家庭软装师,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不过一旦有项目,就会忙得昏天黑地。让她不能接受的是,公婆经常数落她,说她除了上班,回到家什么事都不用干,只管享清福。

“最近,我和老公吵架,他也用这套话来抨击我,还让我向别人家的老婆多学学,别人家的老婆每天多操劳……难道我真的没有管家吗?每天为这个家,有操不完的心,看似这些事情好像不需要什么体力,但却需要时时刻刻记挂在心里,特别费神。”毛莉叹了口气说,“懂的人都懂,那些需要不停在心里安排、一件件统筹计划的事,才是最让人劳心和疲惫的。但是很多人却看不见这些让人劳心又劳神的琐事。所以,当他们说我什么都不干的时候,我恨不得把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统统交出去,乐得一身清闲。”

“情绪劳动”是第三种劳动

毛莉说的那些“操心的事”,很多主妇都不陌生。家里开支结余计划,日用品的查遗补漏,孩子的学习生活安排,周末假期时的活动安排,为经常出差的老公规划行李清单、准备穿搭,一些重要人际关系的维护……

“这些事情是他们看不到的,虽然不是什么体力活,但不操心能行么?而且很多事都是需要提前安排、想到前面的,如果哪一个没有规划好,当细节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节奏,或者影响每个人的心情。”毛莉说,最近和老公吵架,就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忘了及时交水费,结果家里在过年期间突然停水了,“停水后我马上交了水费,前后等了几个小时,家里老老小小的就都怪我。老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说我一天什么心都不操……可我纵然委屈,还得考虑所有人的情绪,笑脸相迎,如果情绪上稍有不悦,有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唠叨和埋怨。”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欣怡介绍说,在婚姻中,经常被忽视的就是“情绪劳动”。“情绪劳动又称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它在生活、职场、人际关系和其他各个领域都存在,其核心就是为了确保每件事情能顺利完成而承担的精神负荷。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是情绪劳动给自己带来的负担和疲劳。”

关照自己的内心修炼稳定的内核

《组织中的情绪》一书中说:“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对此,周欣怡解释说,情绪劳动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情绪感受,一个是情绪表达,两者间的差距越大,所付出的情绪劳动就越多。“在家庭运转当中,‘情绪劳动’包括很多事务,然而因为这些事情不够具象,经常就会被人忽略和遗忘,这也会让‘情绪劳动’的付出者感到伤心。因此,真正拖垮你的其实不是琐事本身,而是高额的情绪劳动。”

对此,周欣怡解释说,一般在有情绪劳动时,人们会使用三种“策略”,分别是表层扮演、深层扮演和自动调节。表层扮演只需要假装表现出需要的情绪,不触及深层感受,比如“假笑”;深层扮演则是努力调整内心的感受,尽力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于所要表达的情绪;而自动调节则意味着情绪感受与情绪表达相同,是自然流露的情绪,也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情绪不佳时,除了通过深层扮演来调节情绪,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情绪劳动。”周欣怡介绍说,首先,如果自己处于一个要不断付出高额情绪劳动的环境中,筋疲力尽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这个不良的环境。“比如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的‘操心’一直得不到另一半的认可和分担,那么,就需要认真思考了。”

当然,学会沟通也非常重要。周欣怡说,如果这样的劳心已经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情绪,那么就需要真诚地去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清楚地说出自己具体的请求来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照好自己的内心,修炼好稳定的内核。只有当我们的情绪表达与情绪感受趋于一致时,才能够做真实的自己。”

七嘴八舌

“情绪劳动”其实比上班还累人

●方女士

(39岁,教师)

关于“情绪劳动”,我有话说。我们家里有阿姨带娃,我在家里是“情绪劳动”的付出者。比如和阿姨沟通家务工作,家里的购物清单,家里的活动安排等。真的不要小看这些事情,有时候比上班还要繁杂和累人。

●朱女士

(42岁,全职妈妈)

我不仅承包了所有家务活,还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情绪劳动”。别人以为我不用出去上班很轻松,但我感觉每天的时间根本不够用,人也累得不行。好在这两年,老公越来越理解我了,这样心里有了一些宽慰。

●马先生

(33岁,媒体人)

有段时间我老婆在外地进修,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成了家里的“总管”,所有琐事都需要我来操心,这些事看似小,不起眼,但关乎着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有时候,脑袋一直停不下来,要去想很多事情的流程和细节。所以现在我特别能体谅我老婆,在我看来,她就是家里的“大脑”,我是家里的“一双手”,缺一不可。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