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元宵

版次:13 作者:靳义堂

一提起元宵,有人自然认为就是指汤圆,其实这种认识只对了一半。因为“元宵”还是一个时间名词,是指正月十五的夜晚。元宵节观灯是我国人民的一大习俗。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就是描写元宵观灯的盛况。

按照我国的习俗,把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分别称为上元、中元和下元(“元”指月亮正圆)。因为上元那天主要是在夜间进行庆祝活动,所以那天晚上就叫“元夜”或“元宵”(“宵”就是夜)。

把正月十五作为“元宵节”大概始于汉代。据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吕后死后,忠于汉室的周勃、陈平等人协力戡平了“诸吕之乱”,拥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前140年)。因为戡平诸吕之乱的日子恰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汉文帝登基后,每年的这天晚上就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也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蔡愔从西域求得佛法,汉明帝敕令元宵节在京城点灯以示庆贺。从那以后,元宵节放灯的风俗就开始兴起。如此算来,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为了过好这个节日,在扎灯艺术方面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使我国的花灯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像传统的“嫦娥奔月”“西施采莲”“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人物灯和蔚为壮观的树灯、花灯、楼灯、牌坊灯、鳌山灯,还有金鱼灯、生肖灯、水果灯、扇形灯、绣球灯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现代的光电技术更使花灯璀璨无比、令人叹为观止!在观灯的同时,人们还举行猜灯谜、舞龙灯、舞狮子、扭秧歌、抬花轿、跑旱船等文艺活动,常常是人山人海、夜半不散。

到了宋代,人们制作了一种用糯米面裹糖馅的糕点,煮熟后连汤吃,叫做“浮圆子”,以此来寄托人们对“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因为它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称它为“元宵”。

□靳义堂(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