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宝鸡年味 传递周风秦韵

“魅力文旅·发现宝鸡”全国主流媒体走进宝鸡

版次:15 作者:张扬

周风秦韵,西府龙年。2月21日至23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中新社、中国日报、国际在线、中国青年报(网)和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银川晚报、兰州晚报、西安晚报等媒体组成的“魅力文旅·发现宝鸡”全国知名媒体采风团走进宝鸡,感受西府浓浓的年味儿。

宝鸡美食挑战味蕾

当晚,采风团成员品尝了文王锅盔、西府肘花、岐山臊子面等地方美食。编辑记者们纷纷被宝鸡美食圈粉。岐山臊子面是宝鸡地区传统美食,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配料有红黄绿白黑五色,其中臊子由文火慢炒,酸辣突出,香味四溢。

据了解,宝鸡素有“陕菜之根、美食之源”的美誉,近年来,岐山县被评为“中国臊子面之乡”,陈仓区、太白县被评为“陕菜之乡”,岐山“西府十三花”、陈仓区“姜太公钓鱼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宴”,麟游血条面也被评为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

宝鸡,用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并发扬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这些美食也承载了宝鸡人的集体回忆,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来宝鸡见证这片土地的变迁。

社火:走出国门的传统瑰宝

2月22日早,采风团一行在浪漫的漫天大雪中赶赴位于陈仓区的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观看当地的社火展演。在等待演员化妆的间隙中,记者们观看了馆内的社火传承装扮展示、社火脸谱造型展示、宝鸡民俗文化展示、非遗衍生产品设计展示以及实际体验活动等项目。大家被融传统民俗、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文化氛围所打动,一些媒体老师还兴致勃勃地戴上古老的社火装扮行头打卡留念。

传统的陈仓社火以民间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表现一个故事,属于典型的造型艺术、静默艺术。为适应舞台表演需求,提升社火文化的持久吸引力,陈仓区以区剧团为基础成立宝鸡民间社火艺术团,聘请专家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对社火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进行改造提升,吸收融合高跷社火、秧歌、锣鼓等表演艺术的精华,从服装设计、舞姿队形编排、音乐伴奏等多方面进行打磨,打造出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品牌项目“天地社火”,一经推出便惊艳四方,引起强烈反响。更是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案例。

与陈仓区毗邻的陇县,将陇州社火打造成每年春节期间最红火热闹的娱乐活动。2006年,宝鸡民间社火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陇州社火”因其色彩浓烈、笔触细腻的脸谱和原汁原味、丰富多样的表演等,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这项有着悠久历史、寄托着乡愁的民俗文化艺术,已成为当地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和亮丽招牌,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西秦刺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瑰宝

媒体记者对社火表演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面精美的刺绣让人爱不释手。在场的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广和交流合作科科长刘鹏敏当即对西秦刺绣展开推介。他说,西秦刺绣是流传于陕西宝鸡北部塬区一带的民间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当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瑰宝。

据了解,农历新年,宝鸡市千阳县一些刺绣专业合作社的龙年公仔、龙头帽等手工艺品走俏市场。 千阳县的刺绣合作社在遵循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从造型、表情、用料等方面融入很多现代元素,适应儿童和青年人的审美需求。近年来,西秦刺绣发展如火如荼,“千阳绣娘”劳务品牌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千阳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宝鸡千阳年生产刺绣工艺品680多万件(套),实现产值8600多万元,刺绣艺人人均纯增收3800多元,为西秦刺绣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父老乡亲在家门口铺出一条致富路。

过瘾,文博场所过大年

新近开馆的宝鸡秦腔博物馆,建设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目前陕西省地市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唯一地方戏曲类专题性、专业化博物馆。

该博物馆一层展厅里介绍了秦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梳理溯源西府秦腔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展示秦腔艺术的诞生过程。二层展厅介绍秦腔的声腔衍化与表演特色及其流播。通过拍摄、录制老艺人唱腔技艺,采集、征集西府秦腔老物件,展示西府秦腔的唱腔、音乐、服饰、行当、脸谱、表演绝技等艺术。三层展厅展示秦腔剧目、秦腔发展与保护,构建了秦腔剧目数据中心,保存西府秦腔剧目。目前已搜集到西府秦腔代表剧目56个,见于记载的传统剧目155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江湖戏。四层是戏苑,满足戏迷的听戏需求。

宝鸡民俗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品1252件(组),主要功能是集收藏、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以“宝鸡民俗陈列”为主题的展览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大部分,采用场景、实物、文字、图片、雕塑、展板、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全面展现了宝鸡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魅力。宝鸡民俗博物馆不仅是研究宝鸡民俗文化的平台、旅游休闲的民俗文化景点、乡土民俗教育的知识课堂,亦是宝鸡的一大人文地标。

春节期间,上述两馆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团聚的同时,在文博场所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逸。

据了解,为持续做靓“看中国·来宝鸡”文旅品牌形象,让市民和游客体味浓浓的宝鸡年味儿,宝鸡文旅下属的宝鸡华夏旅游发展中心也紧扣“游宝鸡、赏山水、知古今、品美食”宣传主题,精心设计推出山水观光游、泡汤康养游、文化探秘游、民俗体验游等“定制游”旅游线路,为外地市民群众出游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出行选择。

承载宝鸡记忆的陈仓老街

当晚,采风团成员还来到陈仓老街感受宝鸡的另一番韵味。宝鸡在历史上被称为“古陈仓”,据记载,美国战地记者卡尔·麦登斯夫妇于1941年在宝鸡拍摄了一组照片,该项目依照照片还原了宝鸡1941年时的繁荣景象,按1:1的比例复原了“陈仓公寓、人民电影院、山西会馆、宝鸡县署及中山路”等承载了宝鸡回忆的标志性建筑,故因此得名“陈仓老街”。

陈仓老街在2024年春节期间,举行了非遗打铁花、电音三太子、迎财神、乐队现场演绎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据统计,春节期间,该街区单日客流量较去年同期提升25%,单日销售额较去年同期提升30%,接待人数已达到30万人次。

在漫步陈仓老街,品尝美食的同时,采风团成员还打卡了旁边的宝鸡首届新春灯会。灯会上,各式花灯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其中,以“何尊”为主题近20米高的巨型“何以为尊”灯组位于此次灯会的“C位”。

据介绍,宝鸡首届新春灯会以“周秦文化”为主要脉络,分为青铜文化、春节氛围、凤凰文化、打卡体验四大主题灯区。美轮美奂的彩灯在瑞雪中融入宝鸡历史文化,呈现出一个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相辉映的潮玩灯会。灯中有景,灯景相依的沉浸式赏灯体验,给了各位媒体记者们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者 张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