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新规给行业提质远不止“到家”这么简单

版次:2 作者:本报综合

快递新规3月1日落地,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投驿站或快递柜、不得代为确认收件”,违者最高罚三万元。新规实行第一天,武汉男子程某投诉说自己的快递未经联系便被放去驿站,要求邮政中心对快递公司罚款3万元。同一时刻,多地亦有驿站倒闭、快递员离职消息传出。

其实上周新规消息一出,很多声音也起来了,各方态度不一。而造就这些纷繁声音的,无非是视角与思维的不同,藏着各方利益角逐。倘若冷静一下,看看整个快递行业,会发现快递到家这条足以改变行业现状的新规,有着怎样的话语背景,以及将如何推动变局的方向。

不能脱离成本讨论快递新规

观点一

吴戈

为什么新规出来之后,会有各种声音?快递员讨论工作量的变化,消费者讨论收快递是否方便,驿站考虑未来的发展。试想一下,如果快递员收入不会变,消费者支出的快递费不会变,驿站的收入不受影响,那么还会有这么多声音吗?也许有,但不会像现在这么强烈。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在讨论到底动了谁的奶酪,利益的天平又倾向了谁。

在当下电商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递物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足够多的数量尽可能地摊薄了每一件快递的成本价,再加上快递员“多劳多得”的计件制工资计算方式,让快递员主动想办法提高派送效率,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消费者也沉浸在免运费、3日达低价高效的服务中,这次新规出来之后,可以说对各方利益都是一个未知数。

新规一出,大家都担心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受到牵连。快递公司担心工作流程的变更会增加成本,导致业务量受损;消费者担心见到商品3元、运费15元的离奇情景;驿站担心快递中转量减少,让自己少挣钱。因此,对新规的讨论,其实都是基于成本与利益。一旦脱离成本这个背景,就没了新政变革的靶心,也会陷入保护谁损害谁的偏颇思维。不仅如此,后期如何让各方面工作都能更贴合新规展开,也需要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寻找平衡点。

观点二

技术升级让双方有选择余地

周志翔

快递新规最大程度保护了收件人的利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快递员和快递公司的实际困难。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创新,可以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提高快递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快递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快递服务的高标准要求。

快递公司可以考虑采用技术创新来平衡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开发更加智能的快递柜系统,通过短信或手机应用通知消费者取件,并提供临时密码等安全措施,既保证包裹的安全,又能提高效率。或者在送快递选项上提前设好是送货上门,还是送达快递驿站,让收件人自行选择,这也可以规避掉不少麻烦。此外,快递公司还可以通过优化路线规划、提高自动化分拣技术等方式,减少快递员的工作负担,提升整体的配送效率。

新规出发点是好的,但想要真正执行到位,还需要一个多方磨合的过程,千万不要让一线的快递员和终端消费者搞“博弈”,那注定是两败俱伤。平衡好双方的利益,需要多方的相互配合,技术的升级介入,可以作为保障的必要条件。

观点三

不同情境之下应变当实当细

刘薇

这次新规将在安全性、时效性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有助于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但从目前各种讨论来看,处在快递这根链条不同环节上的群体,其需求多元,因时间、地域不同而各异,且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3月1日,京东物流表态称在严格遵规的情况下,面向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揽派需求,将让每一个消费者都享受专属的快递服务体验。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个性化揽派需求。其实无论何种政策规定,都只能对应普遍性,无法照顾所有细节与个体的具体情况。因此,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与落实,同时还要灵活应变。

而城乡不同地域下,行业链条有不同分支。有报道指出,乡镇快递网点不足,一些不在配送范围内的村镇,居民去自提快递,要交数元不等的“拖车费”。收或不收“拖车费”,对乡镇快递寄存点来说是一个生存问题,因为这需要付出人力、车费等成本。

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需求,让曾经的竞争手段和管理措施不再适应,当下,在更新更严更细的管理下会否得到更好的满足?我们看到,新规在促进就业,快递企业大幅招聘的帷幕拉开。网络购物的成本会不会变?或许,线下实体经营也将由此迎来一定回流。应对变局,链条上的行业需要关注这些细节且扎实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