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玉兰:剪纸,一辈子的热爱

版次:13 作者:李尚

3月7日上午,金凤区老年大学剪纸班开课了,车玉兰站在讲台上,拿出之前学员在她的课堂上完成的剪纸作品,展示给这一届的学员。

车玉兰是兴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宁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后的第一代非遗传承人。每次开新班,她都会拿出老学员的作品,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鼓励新学员拿起剪刀,剪出心底藏着的美好。

家中三代人都会剪纸

车玉兰在老年大学任教多年,通常开班第一节课,除了展示往届学员的作品,她还会传授很多和剪纸相关的基础知识,每次看到新学员们认真的样子,车玉兰都会想起自己学习剪纸的经历。

车玉兰家里至少三代人都擅长剪纸,从她的奶奶到母亲,再到她这一代,剪纸在他们手中不断玩出新花样。“打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窗户上、柜子上,就贴了好多窗花。家里做个鞋、做个衣裳,上面绣的花也都是剪纸剪出来的样子。过去家庭妇女不会画画,大家就用煤油灯在纸上熏出样子,再用剪刀照着剪。那些美丽的传统纹饰,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车玉兰说,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过去妇女们在家中剪纸的过程。

重拾往昔的手艺

在车玉兰家里,还有几十幅过去奶奶和妈妈留下来的剪纸。这个事说起来也有意思,七八岁的时候,车玉兰就跟着奶奶和妈妈学习剪纸,学习的过程中,看见她们剪了哪些漂亮的图案,自己就会想方设法留下来。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这些传统的装饰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被很多工业化的产品所取代。加上车玉兰上学后,就再也顾不上学这门手艺了,剪纸也暂时退出了她的生活。

直到1999年,车玉兰退休在家,闲着没事儿就去宁夏老年大学转转,结果发现那里开设了剪纸班。与此同时,她从以前初中的历史图册中,翻出来早年间收藏的剪纸图样……或许真的是缘分,车玉兰一时心血来潮就报了班,重新捡起了当初擅长的技艺。

因为本身就有基础,加上又热爱剪纸,车玉兰进步很快。2006年,她所在的宁夏老年大学剪纸班的老师因为年龄大退休了,车玉兰便成为了班上的新老师。

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06年,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也同时展开一系列非遗保护工作。车玉兰便是在这一年,成为兴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宁夏本地第一批非遗传承人。

车玉兰没有想到,曾经快被人淡忘的剪纸艺术,一时间变得如此受欢迎。“我们那一批选出来的非遗传承人,只有五六个是做剪纸的,当时不只是老年大学,还有社区,以及其他单位,争相请我们去讲课。”车玉兰说,如今,她那一辈的剪纸传承人,有的已经过世了,有的年龄太大,已经剪不了了,就连她自己,现在做一幅画幅大的剪纸,或图案比较复杂的,也很吃力。

不过,她帮助过的剪纸艺人,以及带过的学员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如今已经成为传承宁夏剪纸艺术的中流砥柱。比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传承人张云仙,就是经她的介绍,去了宁夏老年大学任教;同样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传承人张旺红,也在她的推荐下,在老年大学任教。“我还记得和张旺红是怎么认识的,当时我们都在一个比赛上,他做剪纸的刻刀、刻板都没有,是我借给他的。他在剪纸这方面很有才的,是学美术出身的,擅长画画,稍加学习就可以做得很好。”车玉兰笑着说。

如今,看到她帮过的人、教过的学生能创作出好作品,她高兴,看到越来越的多人投身到剪纸艺术中,更令她高兴。

刻画美好的生活

2019年,车玉兰离开了宁夏老年大学,后被金凤区老年大学聘任,并一直在那里任教到今天。她一边教课,一边创作剪纸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有“梅兰竹菊”“古代美人”这类精工细作的剪纸,也有像《中国梦》这一类书写今天幸福生活的剪纸画卷。

说起《中国梦》的构思,车玉兰并没有运用长城、中国地图等此类题材创作中常出现的元素,而是采用了贺兰山、凤凰碑等本土地标元素,以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句话。“我觉得宁夏这些年的变化,特别能体现这句话。”对于车玉兰来说,幸福,不是远方的一个梦,而是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

因此,如今在教学的过程中,她也经常引导学员,在创作中,多用手中的刀剪刻画今天美好的生活。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