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锣鼓半台戏
武松:做最神气的司鼓
版次:14 作者:李尚
现任宁夏秦腔剧院司鼓、国家二级演奏员。曾在《花儿声声》《王贵与李香香》《金沙滩》《卧虎令》《下河东》《游西湖》《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等多部传统和创新剧目中担任打击乐设计,以及司鼓演奏。其中《花儿声声》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王贵与李香香》获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打击乐演奏《战场锣鼓》荣获第五届黄河流域红梅大赛二等奖。
戏曲舞台上很多表演者在谢幕的时候都要感谢自己的伴奏,这可不是客套话,表演者的精彩演绎在很大程度上与伴奏息息相关,特别是板鼓。
板鼓,又名班鼓、单皮。《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在戏曲乐队的指挥体系中,司鼓既是演奏者,又是指挥者。宁夏秦腔剧院司鼓武松拥有20多年的学习、演奏经历,只要他一出手,就能用高超的技艺与演员完美配合,为观众们共同演绎出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大戏。
“拿小棒棒的叔叔太神气了!”
武松出生于陕西省白水县,自幼便对秦腔怀有浓厚的兴趣,每次有演出,他总是紧紧跟随长辈,聚精会神地观看。与其他孩子被舞台上绚烂的服装和剧情吸引不同,武松的目光始终锁定在那些演奏员的身上。
“当时就觉得那个拿小棒棒的叔叔,太神气了。”武松回忆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了解到这位演奏者其实是乐队的“统领”——打击乐演奏员。从那时起,他便对打击乐演奏产生了浓厚的喜爱。
2000年9月,武松怀揣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踏入了陕西省艺术学校的大门,专攻秦腔打击乐。在著名司鼓张文宏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勤奋刻苦,不断钻研。经过4年的努力,2004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顺利加入了原宁夏秦腔剧团(现宁夏秦腔剧院)。
在剧团的日子里,武松深受老一辈艺术家的器重和栽培。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刻苦练习,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们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他深知,要想在秦腔艺术的殿堂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就必须“不断往前跑,不断追赶”。
司鼓,乐队的总指挥
武松所说的不断学习可不是一句空话。学习打击乐的日子枯燥无味,不容易出效果,刚开始很难坚持。即便是坚持下来,有了娴熟的技巧,也还不够。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司鼓,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武松介绍,其中包括了解每一种乐器,以及各类唱腔、曲牌、锣鼓经和各种剧目等。“学得越多,才越能领会其中的精髓。”他介绍,在秦腔演绎中,错落的鼓点,或疏或密,或大或小,让戏曲听起来饱满、灵动,这也是秦腔的筋骨。
戏曲是多种艺术综合协调而形成的艺术形式。司鼓的职责,就是一个指挥者,他必须对全场的音乐和演员表演了然于胸,通观全局,而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在鼓的领奏下,让所有器乐准确地配合演员唱、念、做、打。可以说,司鼓就是音乐与表演之间的纽带。
因此,在剧目演奏过程中,武松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作为乐队的“总指挥”,他不仅要综合考虑所演出剧目的节奏,同时还要捕捉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一样,注重观察、配合每一位演员的节奏。记得他第一次演奏秦腔传统戏《金沙滩》的时候,那可真是“汗如雨下”。“这本戏场次较多,内容也比较复杂。演奏完后歇了好久才恢复状态。”如今的武松演奏这部戏已是游刃有余,但那个初次挑战《金沙滩》的青涩身影,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
为锣鼓注入生动的情感
秦腔打击乐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司鼓在演奏时,既要遵循这套程式,又要有创造性。在配合演员表演时,鼓师需灵活运用各种打击乐,这并非简单的机械运用,而是需要深入理解演员的表演,为锣鼓注入生动的情感内涵,以达到更深刻、更准确地体现人物。
在武松的打击乐演奏生涯中,他演奏过很多剧目,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最让他难忘的剧目就是秦腔《朔方天歌》。“这部剧目可以说是我演奏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他说,接到演奏任务后,他备感压力,因为这是他主奏的第一本大戏,也是他第一次演奏新编秦腔传统戏。
新编秦腔传统戏,从演出到音乐都和以往有不同,《朔方天歌》的音乐中更是加入了马头琴这类有特色的乐器,若非有着坚实的基础,很难顺利完成。
然而,每一次演奏,武松都把它当作一场历练和沉淀。在不断的演奏实践中,他越来越坚信“汗水比泪水更有营养,不断前进比坐着更有力量”。
有了这部剧的历练,为他夯实了基础,现在他能够坦然迎接新的挑战,完成每一本大戏的演奏,与这部剧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和小时候的我对话,我特别想说,现在你也是那个拿着小棒棒的人了。”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