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疲惫乏力?当心是慢性疲劳找上门
版次:10 作者:刘威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每天没干什么体力活却腰酸背痛、全身乏力;白天工作、学习昏昏沉沉,情绪莫名低落;一整天都感觉困倦睡不醒,对啥事都打不起精神,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毛病……如果这些状态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就要提防是否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案例
总感觉身体被掏空他们是怎么了?
“双休日加班,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感觉身体被掏空,哪怕是刚刚睡醒,也会觉得很疲倦。”38岁的陈先生近一年来经常觉得疲劳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做了一系列检查也没有发现大毛病。后来,他到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被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26岁的吴敏(化名),年纪轻轻却也深受慢性疲劳的困扰。吴敏说,今年以来她经常加班,经常是夜深了还对着电脑工作,虽然进行了自我调节,但休息后疲劳仍不能缓解,总感觉焦躁乏力、情绪不佳,记忆力也明显下降,还影响到日常工作。
疲劳最怕持续累积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疲劳如果一直持续不断积累,就有可能演变为慢性疲劳,损害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不明原因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时间超过6个月)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关节痛、睡眠紊乱以及抑郁等多种症状。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的虚劳范畴,现在很多人都被这个问题困扰,其中以20~50岁的中青年人居多。要注意的是,慢性疲劳不只是身体感觉累那么简单,还包括一些心理症状,比如做事力不从心、记忆力越来越差、注意力很难集中、性格变得暴躁等。有时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系统的紊乱或损害,如脱发、睡眠障碍、体重增加或减少、厌食、腹泻等。”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介绍。
休息也赶不走疲劳,小心是慢性疲劳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疲倦。有些疲倦感,我们通过休息就可以逐渐调整过来。然而有一种疲劳休息后也无法改善,这可能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找上了你。
“慢性疲劳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病,而很多疾病追根到底都与起居不正常、饮食不节制、动静不相宜、情绪压力大四个方面相关。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超时工作、睡眠不足、运动少、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这些都是引发慢性疲劳的‘幕后黑手’。”吴晓晶提醒,如果不注意调理,慢性疲劳很容易积劳成疾,会导致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患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甚至可能引发“过劳死”。
此外,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疲劳,包括甲减、某些心脏疾病、贫血等。
气虚体质人群,最易疲劳
“从中医来看,人的体质是不同的,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血淤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大体质。其中,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4种体质的人,是慢性疲劳发生的高危人群,且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慢性疲劳综合征需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可采用中药汤剂、火罐、艾灸、耳穴压豆、食疗、运动等综合措施,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吴晓晶介绍。
针对慢性疲劳的人群,也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食疗调补。气虚体质人群饮食上可多吃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芡实、粳米、小米、香菇、大枣、桂圆等,还可以选择养生药茶,如黄芪、党参、太子参、大枣等用沸水冲泡饮用。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益气温阳的食物,如大枣、胡桃仁等。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阳气虚弱的人还可服用一些温阳药物,如附子理中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
这样做,有助于摆脱疲劳
生活规律可预防慢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证足够的睡眠,培养规律日常起居,尽量不熬夜。
适量运动也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对改善睡眠也非常有益。散步、慢跑、骑车、游泳等,可任选一二种,也可多选几种交叉进行。运动量不需要太大,可以每天下了班在路上步行一段距离,或周末在自行车道骑行一会儿。
易疲劳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过于饥饿,平时应以清淡为主,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适当摄入一些牛肉、深绿叶蔬菜、坚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像失望、恐惧、沮丧等也会使人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在生活中面对负面情绪要正确进行调节。特别是面对应激事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管理不良情绪,及时排解压力。
小贴士
提神食疗茶饮方
药茶疗法
黄精3克,枸杞子3克,石斛6克煮水服用。可滋补强身,养血明目。适用乏力、倦怠懒动、腰膝酸软、眼睛干涩人群的养生保健。
益气解乏汤
取党参15~20克、黄芪15~20克、红景天10克煮水服用。党参性平,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之效;黄芪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效;红景天性味寒,能补气清肺,益智养心,缓解疲劳。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