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照大地“分”秒时光尽欢愉

版次:14 作者:李尚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春季三个月的中点,也是立春到立秋的中点。

春天日光照耀,植物发芽,如诗一般的微观世界,就藏在“春分”二字里。此次,我们通过解读这两个字,来感受自然界的生机。

“春”中隐藏的“屯”

春季的节气,从立春开始,雨水、惊蛰,转眼间就到了春分。“这其间藏了一个势,便是‘屯’字。”银川古汉字研究者张鑫华介绍,“春”的异体字较多,其中旾、萅等均含有“屯”的结构,要说清楚“春”字,需要先解释“屯”,现在楷书中的“春”字是汉代才出现的。

《说文》中说:“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

屯是象形字,甲骨文像草木初生之形,其中的一横代表大地,大地之下的象形为胚芽根系,及未露出土地的部分弯曲膨胀之形,本义是植物囤积聚力后的胚芽弯曲破土而出的状态。引申为聚集、驻扎、艰难等义。

如《广雅·释诂三》中“屯,聚也。”《史记·陈涉世家》中“屯大泽乡。”《易·序卦》中“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皆是此意。

或许是万物始生的原因,“屯卦”被列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卦。《易经》中说:“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亨”有通达义,“攸”指的是水流的样子。清代段玉裁注:“水之安行为攸。”此处是有所往的意思。合起来寓意事物初生艰难,但顺应时运厚积薄发后有所往、有所建树的过程。故取名为“屯”,为万物始生之卦。

一颗种子

拉开“春”的序幕

“屯”衍生的汉字较多,最特别的一个还是“春”字,旾、萅等均含有“屯”的结构,也都是“春”字的古代写法。

《周礼·春官·宗伯疏》:“春者出生万物。”张鑫华解释,春是形声字,甲骨文从四木、三木、二木、一木不等,部分甲骨文或从四屮、二屮,从日,屯声。也有部分甲骨文省木或屮,从日,屯声。本义为四季中的第一季,万物生发的季节。《说文》提道:“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从象形来看,战国楚简和小篆的“春”字是在金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汉隶是在秦简的基础上规范化的结果。

“从立春至春分共有四个节气,如果把‘屯’比作一颗种子,再以北方的气候为例,那么春分之前的三个节气便好理解了。”张鑫华说,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遂立春而万物闭藏,此时,“屯”这颗种子已经苏醒,拉开了萌发和春的序幕。十五天后,雨水节气来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因东风解冻而散而为雨,种子吸水膨胀,体积增大,萌发开始。等到了惊蛰,春雷动,万物生,蛰虫惊而出走,“屯”这颗种子也已经长出了胚芽、胚根,蓄势待发。春分前后,稚嫩而又顽强地冒地而出,生机盎然。自此,青梅如豆柳如眉,桃红李白岸柳青,北方的大地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色。

日夜均分

俗语“惊蛰龙抬头,春分而登天”,《说文》:“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和秋分俗称“二分”,民谚“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这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方向,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白天和夜晚时间一样长,都是十二个小时,因此,春分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如《春秋繁露》中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明史·历一》中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张鑫华解释,“分”是会意兼形声字。《说文》中解释:“别也。从八,从刀。”本义为分开、分割,引申为分散、分配、部分、离开、职责、本分、甘愿、满意等义。

张鑫华还介绍,对于“分”,《礼记》中提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资治通鉴》中:“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祭,未尝不身亲其礼。”《春分禁中雨》中说:“不知春过半,但觉日添长。”春分过后,白天的时间变得更长,因此这一天显得尤为重要,天子会选择在这一天祭日,秋分祭月,合称“二分之祭”。今天北京市的日坛和月坛均为明嘉靖九年修建,明清两朝黄帝祭祀日月的场所。

记者 李尚 实习生 李书仪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