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周 读宁夏

版次:10 作者:王敏

玉鸟

稼稷卜骨

骨针

打纬刀

象牙梳

车轴饰

车軎

玉鹿

铜戟

蚌鱼

日前,由宁夏博物馆打造推出的“探索获国——以姚河塬为主宁夏出土西周文物特展”360°全景虚拟展馆正式上线,“场景选择”、“VR设置”、“视角切换”等多功能的实现,让很多无法到展览现场的市民,有了近距离了解展出精彩内容的机会,也让这些在宁夏出土的西周文物,为更多人所关注和了解。

本次展览集中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博物馆和宁夏博物馆藏西周时期190组、488件珍贵文物,以物补史,以物明史,实证了宁夏地区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以及各民族间交融的历史。

发现获国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第一单元“寻迹获国”。“获国”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观展,“获国”的轮廓也逐渐清晰。

“迄今为止,宁夏共发现两处西周时期考古遗存,一处是1981年发掘的孙家庄西周墓,这里是宁夏地区发现的首例西周墓,它的发现填补了宁夏地区西周考古的空白;另一处就是2017年发现的姚河塬西周遗址,通过对这里发掘出的甲骨文进行解读,确定其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记载的西周诸侯国。”宁夏博物馆文物展览部主任王怡介绍。

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考古专家解释,从甲骨文的字面意思看,捕猎的人静静等候,趁其不备抓住正在觅食的鸟,猎捕成功,就有了“获”的形声字。获国,或许就反映了位于农牧交错地带姚河塬的先民们,主要以捕猎为生。姚河塬遗址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是历史上华戎攻伐融合的区域。诸侯国“获国”,位于西周王朝最西北部,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诸侯国都邑城址。

两处遗存的发现,是西周文化和统治势力逾越六盘山的标志,其文化遗存丰富,人群构成复杂,为研究西周时期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疆的关系、西周诸侯国都邑城址布局及其墓葬制度,增补了新材料,为探察中华文明多元体进程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了解获国

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彭阳红河上游发现姚河塬西周城址,确认城址面积92万余平方米。城址布局完整,时代延续至春秋早期。在展览第一单元中展出的“姚河塬分布示意图”上,可以看到一些重要区域被清晰划分出来:外城、内城、护城壕、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建筑基址、水网、道路……这些重要遗迹,让人们“穿越”回了西周时期的城址。

在考古专家发掘研究后,更是给予了姚河塬遗址“五个最西北”的评价: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王怡指着示意图上的姚河塬城址区中部的一条线条轮廓说,“这就是城墙,它呈南北走向,残存长约300米、宽约6米、高约1米。在城墙的西侧是护城壕,城墙和护城壕将整个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位于内城北侧的护城壕呈东西向,在内城西北部向南折转成南北向,整体呈曲尺形,最后向南注入小河。”

对此,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佰伟补充说,在城墙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陶片、铜镞、石块、动物骨骼等,出土陶片的可辨器形有鬲、罐、瓮等,年代多属西周时期。

反复打磨

精彩呈现

“从去年11月底开始筹备,撰写展陈大纲、沟通文物调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查阅专业书籍、寻找西周时期的地图……到后来经历了43版修改最终完成展览内容的定稿,反复打磨才有了这次展出呈现的鲜明主题和内容。”宁夏博物馆文展部工作人员罗宜拙介绍说,同时,这次展标设计主要运用了赤红色、黑色,文物素材选用甲骨文、象牙梳等以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元素贯穿其中,由此引导出本次策展的理念——“探索”。“在文物的摆放上,我们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有一些刻有甲骨文的卜骨,由于上面的甲骨文特别小,很难看清。为此,宁夏考古所找专业人士做出了甲骨文的拓片一并展出,为的就是让观众清楚看见卜骨上的甲骨文。”

西周王朝采取“分封诸侯,藩屏王室”制度,在西北地区分封诸候。孙家庄西周墓及姚河塬西周遗址发现的遗物种类丰富,按质地可分为甲骨类、骨器、陶瓷器、玉器、贝蚌器以及青铜器等。特别是车马坑、高等级墓和城址的发现也印证了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共同汇聚与影响下,宁夏南部地区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面貌,并展现出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

在展览的第三单元“宝藏获国”中,各类文物宝藏集中展示。

陶瓷器类文物

西周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制度,反映在饮食器具上则是重食器的表现,除贵族所用的青铜器外,陶瓷器的设计也有着明显的变化。西周陶器的种类以食器为主,少见酒器。食器包括饮食器具、炊煮器具和盛储器具。炊煮器具以鬲、甑等为主;饮食器具主要是簋和豆;盛储器具则有罐、瓮、盆、盂之类。

原始瓷豆

青釉,直口,斜腹,圜底,圈足,口部饰弦纹。豆,食器,西周时期豆造型多是浅盘粗柄,盛食器。

原始瓷瓿

青釉,灰胎,小口,矮竖颈,折肩,深狐腹,喇叭状矮圈足;肩部两侧贴附桥形系,肩部饰弦纹。系盛储器。

骨器类文物

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占卜时一般先对卜甲进行修整,再用工具在甲骨上施钻,钻旁施凿,而后对其进行烧灼,占卜者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代最为鼎盛,周代逐渐绝迹。

稼稷卜骨

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该卜骨系黄牛的肩胛骨占卜,后改制为农业生产工具骨铲,上残存甲骨文刻词5字,“曰:甶稼稷卜”,系占卜农业生产和卜问种植稷(即谷子)的占卜辞,表明姚河塬遗址的居民粮食作物为小米,也体现占卜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骨针

骨制缝纫工具。骨针与服饰、纺织联系紧密,与古代人类的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纺织品材料不易保存,因此骨针作为主要的缝纫工具,对了解古代骨器加工技术和缝纫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象牙梳

姚河塬西周城址出土较多象牙器,其中以象牙梳最为精美,商周时期大象南迁,姚河塬西周城址出土的象牙器表明了获国与远地区保持有密切的交流;繁复的兽面纹表现出当时制骨业的技术成就。

打纬刀

由大型哺乳动物肋骨制成,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工具。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右手握持近端按一定的规律穿过经线,然后将刀竖起,使得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开口,供梭子引纬而过,之后,再放平此刀,用于打纬后抽出。因此,打纬刀也充当开口刀的功能,立起打纬刀就可以扩大开口,从容的穿梭,再打压纬线,使纬线与经线紧密整齐的交织。提综、穿梭、打纬,上下交替,一寸一寸,经纬交错,使线变成了布。

车马器类文物

车马器指附于古代马车和马上的各类型器物,宁夏地区发现的车马器多为青铜配件,种类繁多。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车马器包括轭、銮铃、泡、軎等。这些器物一方面具有加固马车、驾驭马匹的实用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礼仪性,能够侧面反映时代和社会的文化风貌。

车軎

在古籍中又称车轉(wè),是车马器当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大体为圆筒形,后来随着工艺的精进,也有多边棱柱状车害。有的外端封口,有的两端均不封口,近毂的一端直径略大,另一端直径稍小。纹饰随时代的发展,与当时其他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大体相同。早期大部分饰蕉叶纹,后来纹饰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错金银的车軎。

青铜车轴饰

铜质,由輨、踏板组成,饰饕餮纹。轴饰安装在车轴上,一端挨着车毂,配合车軎可以防止车轮滑动。

其他文物

玉器类代表文物:玉鹿、玉鸟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证明了墓主人生前很高的社会地位,如玉鹿、玉鱼、玉蝉、玉鸟等。

贝蚌器类代表文物:

蚌泡、蚌鱼

蚌器,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工具之一,由水产品的蚌类外壳制成。赐贝是商末至西周早期广泛开展的政治活动,一般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

武器类代表文物:

铜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一直是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青铜兵器则在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固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兵器主要有戈、戟、矛等。

礼器类代表文物:

兽面纹铜簋

自西周开始,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更是“明贵贱、辨等级”的物化标志,其中,尤以鼎、簋、爵等最具代表性。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