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辣糊糊
香辣传承中的情怀
版次:11 作者:李尚
干汁辣糊糊。
辣糊糊火锅。
牛筋面辣糊糊。
“泼天富贵”要轮到宁夏了,起因竟是辣糊糊。
辣糊糊火爆全网,说起来意外,但也有迹可循。因为这种美食是宁夏人独特的乡愁和情怀,也正因为这份情怀,它被不断创新,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辣得“斯哈斯哈”的,特别爽
下午5点多放学的孩子,背起书包急匆匆往外赶,时不时把手放进裤兜里摸摸,他要捂紧兜里那几块钱。从放学到走回家的间隙,是他的加餐时间,那几块钱足够他在附近的小店里吃一顿辣糊糊。豆腐皮、土豆片、豆肠、火腿肠还有牛筋面,一串几毛钱,三五块一顿,解馋就行——这就是银川人马渊的童年里,不断重复上演的场景。
“我记得以前那种麻辣串,是一毛钱一串,后来又涨到两三毛,如果是火腿肠的话,就得5毛钱。”他说,麻辣串既实惠又美味,简单而纯粹的吃法,迅速在校园内外流行开来,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每天放学的时候,学生们三五成群拥到小商店里,或者小推车旁,手握竹签,吃得叫一个开怀,嘴角都粘着辣椒。“有时候兜里钱多了,就买一瓶小汽水就着吃。这时候你就看旁边干吃麻辣串的,辣得‘斯哈斯哈’的,特别爽。”
对于许多80、90后的宁夏人来说,辣糊糊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小吃,更是一段难忘的童年回忆。值得庆幸的是,这场记忆一直没有褪色。当初那些小摊小车,一直陪伴着这拨人长大,有的也逐渐有了店面。位于兴庆区的杨记串串香就是一家开了20多年的老店。“我们家是从上海支宁来的,家里老人喜欢这边的饮食,也喜欢吃辣,最早就是推着车卖的。”其经营者杨玉宁介绍,那时候主要是学生爱吃,转眼间学生都长大了,那个小车也早已变成了店面,曾经的少年还是会来店里品尝记忆中的美味。
一切都从麻辣串开始
正如杨玉宁所说,辣糊糊,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宁夏银川。最开始就是马渊说的“麻辣串”。
最初的麻辣串,食材还比较单一,只有豆腐皮,切成菱形块,用一根竹签子穿着,一串四五片;后来又多了圆形的土豆片,两三片穿一串。店家会将食材提前用热水烫好,放在一个铁盘子里,再将熬好的辣糊糊酱刷在上面。
这种冷吃的麻辣串是辣糊糊的原始版本,随着时间推移,麻辣串走向演化之路。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传统,能“趁热吃”的,就一定要热乎乎的。于是,一些商家对麻辣串加以改进,架起锅子,让辣糊糊汤汁始终保持温热。竹签串好的食材也不用热水烫,直接在锅子里涮熟,这些食材在辣糊糊汤底中,吸饱了汤汁,特别入味,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
与此同时,麻辣串的食材也发展出更多种类,除了经典的豆腐皮、土豆片,还有火腿肠、海带、面筋等。选好食材后,交给老板,由老板亲涮,再放入铁盘中,递给食客。
在马渊印象中,关于辣糊糊最深刻的场景,吃的就是这个版本。“每次接过那个盘子,都特别激动,太香了。一定要配上一瓶‘荔枝爽’,绝了。”
一场“不太华丽”的转身
从冷吃到热吃,麻辣串已经完成一次进化,但它依旧是麻辣串。诚然,全国那么多地区,那么多种麻辣串,如果不是亲自品尝,你根本不会从它的名字中了解到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小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宁夏人民熟悉的麻辣串,要憋大招了,完成一场“不太华丽”的“转身”。首先,借鉴了火锅的饮食文化,变成今天的辣糊糊。一口锅子放在桌上,里面是堆成小山的调料粉,加上半锅水,搅和搅和,就开始煮汤底。食材放在一个冷藏柜里,品种丰富,想吃什么自己选,选好了自己涮。与火锅不大一样的是,辣糊糊店里很少提供蘸料,如果有,也只是醋等单一的调味品。因为辣糊糊本身滋味就很足,多了那些花里胡哨的蘸料,反而味道不正宗了。没错,这种小吃精准地抓住了自身的特色——串,到处都是,但这糊糊状的汤底,只此一处。
另外,刚才说这是一次“不太华丽”的转身,是因为在辣糊糊的食材中,不经常看到牛羊肉卷、毛肚、鱼虾等食材。在多年的演化中,不论是麻辣串,还是辣糊糊,走的都是亲民路线,如果在冷藏柜里发现了鸡翅,那绝对是全场最尊贵的食材。辣糊糊,凭实力演绎,低端的食材,往往也可以经过简单烹饪,成为令人垂涎的美味。
“辣糊糊宇宙”
辣糊糊成为宁夏人的新宠后,麻辣串就此退场了吗?当然不,这些一脉相承的小吃开始了多线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辣糊糊宇宙”。
首先冷吃系统中,平罗冷串坚守住儿时麻辣串的味道,同时丰富食材,满足了今天人们的需求;干汁辣糊糊拔掉了竹签,伪装成辣条的模样,重出江湖,一举俘获人们的心,成为追剧佳品;热吃系统中,辣糊糊串串,与关东煮一起,称霸夜市,平分天下;而辣糊糊火锅,则是整个“辣糊糊宇宙”的王者。在辣糊糊店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们,围在热气腾腾的锅子旁,一边品尝这美味,一边畅谈彼此的喜怒哀乐。这种温馨而和谐的氛围,让辣糊糊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成为了一种社交和文化的象征。
这次,宁夏辣糊糊意外爆火,很多店家纷纷拍视频,向全国食客表示欢迎,好客的宁夏人也由衷表示,希望全国食客在这里吃得开心。最后不得不提一句,别光顾着埋头吃,汤底得搅一搅,当心糊锅。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