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亲爱”,是一场爱的奔赴

版次:12 作者:李尚

楚简和秦简的“亲”。

“爱”的不同写法。

“亲”的不同写法。

不同字体的“欠”和“旡”。

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终极命题。古人在表达爱意时,将无数思考与体会凝结成一个字。只这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

爱不是一个人内心的独角戏,爱需要勇气,需要行动力,一句“亲爱的”,是向爱的人奔赴而来。

A

爱是时感不足,时感饱满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爱”的繁体字写作“愛”,古字写作“ ”,如《玉篇》中说:“ ,今作愛。”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汉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介绍,“ ”是会意字,金文从欠,从心。其中“欠”的甲骨文是张口向前出气的象形,本义是打哈欠。《说文》中提到:“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也就是说人精力不足而打哈欠的状态,引申为不足、不够等义。 也有一些金文是从旡、从心的结构。而“旡”的象形与“欠”正好相反,甲骨文是向后出气的象形,本义是打嗝,吃饱后出气的意思。《说文》中说:“旡,食气屰不得息曰旡。从反欠。”

一个是不足,一个是饱满。正如爱在有些时候,因不足而心生爱慕之情,故“爱”有贪恋、喜好之义;有时候因饱足而生满足之心,故“爱”亦多满足义。

B

从小爱到大爱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丞相李斯改造和规范的字形,张鑫华说,小篆的爱字在金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夊”的字形,“夊”是“止”的倒写,缓慢行走的样子,如《说文》中:“夊,行迟曳夊夊。”于是小篆又变成了形声字,因此许慎在《说文》中说:“爱,行皃。从夊, 声。”即许慎认为“爱”的本义为行走的样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简化汉字的过程中,依据草书的字形将“愛”简化为“爱”,并不单是缺少了一个“心”的结构,而是将“心”和“夊”简化为今天的“友”字。

“爱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代表着对人或事物的真挚感情。如果说金文的爱分别代表了贪恋和饱足,那么小篆的爱便代表了因爱而心生怜惜难以挪动寸步的感情。当然,爱并不是徘徊不前,终因责任与担当而奋勇前行。”张鑫华说,“爱”在简化的过程中少了行为上的描述(夊)和内心活动的写照(心),替换成了彼此有交情“友”字。不过,这也有一个好处,友是会意字,甲骨文会两手相并的样子,本义应为友好。如此,“爱”也可由家中转移至亲朋及广大的社会中去了,变得更加宽泛。

C

爱的文学表达

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爱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关于“爱”的描述就非常丰富,比如《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意思是:我从东门而出,美女如云。虽然美女如云,但都不是我喜欢的那个。家中穿着简陋的那位,才是我有亲有爱的女子。朱熹《诗集传》中说:“缟衣綦巾,女服之贫陋者,此人自目其室家也。”男子出其东门,美女如云,心心念念的却是家中缟衣綦巾的妻子。有评论认为男子情感之坚,当为后世楷模。而张鑫华认为,这不过是百姓生活的真情流露罢了,虽美色在前,但家中贤妻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并不因一次或几次的“出其东门”而撼动。

《诗经》中还有《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寥寥几句便让人如诗人般站在随风飘荡的荻和芦旁。张鑫华说,关于这首诗,有三种理解:一是诗人为“葭”,周围的官员或环境为“蒹”,寓意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欲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去寻找伊人(精神上假想的人);二是诗人为“蒹”,伊人为“葭”,寓意诗人求学好问、不甘平庸,欲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去寻找心目中的“伊人”;三是说, 蒹葭不过是景物描写,与诗人精神上假想的“伊人”无关。

D

奔向最亲的人

张鑫华介绍,亲是形声字,繁体字写作“親”,金文从见,辛声,本义为亲自,引申为亲密、亲自,可靠等义。《说文》中有“亲,至也。”段玉裁注:“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恳到曰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亲从见,则其义起于相见,盖见而亲爱也。亲爱者莫如父子、兄弟、夫妇,故谓之六亲。引申为凡切近之称。”

“亲”和“见”两部分,寓意着亲近和见面。强调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和情感交流,通过交流,信息得以流动,情感得以融合,彼此间的关系更为巩固。

小篆是战国字形书写变化的结果,战国文字在“辛”字的下方增加了“木”的象形,演变为从见,从亲的结构,汉字简化时,去掉了“见”的部分,最终演变为今天的结构。

“‘亲爱’强调的并不是表面的接触,而是心灵的相通。真正的爱也不仅是言语和行动上的表达,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张鑫华说。

记者 李尚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