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份记忆叫银川毛纺织厂
版次:9 作者:李振文 吴璇
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提花毛毯。
20世纪70年代末,银川毛纺织厂工作场景。
20世纪50年代,银川毛纺织厂提花毛毯生产车间。
20世纪80年代初的精纺织车间。(据《银川市志》)
扫码查看壹度文化微信公众号更多内容
福州北街,紫阳小区,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银川居民小区。二百多年前,这里是清代宁夏新满城南门大街旁一片建筑密集的区域;七十年前,在其紧邻的北侧,一座名为“宁夏省毛纺织厂”的工厂从杂草丛生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再往后,这里是银川毛纺织厂生活区所在……
银川毛纺织厂,一个承载着几代银川人记忆的名字。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厂到2000年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走过50余年光阴的老工厂,从一开始便是宁夏机械化毛纺织工业诞生的标志,在其后的发展中又频频闪现出属于它的“高光”时刻,生产出的诸多产品成为无数银川人熟悉的“老朋友”……
走近一座已经消失的著名老工厂,消失的是如今已无片瓦留存的厂房、车间、职工宿舍……不会消失的,是一份绵延在几代银川人中的“毛厂记忆”。
前身——宁夏省毛纺织厂
据《宁夏通志·工业卷》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宁夏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机械化毛纺织厂,多数是一些手工作坊利用羊毛擀毡、织毛线毯、编织毛口袋,以供当地使用。羊毛在当地用量不多,绝大部分被运往外地销售。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组建了第一家全民所有制的纺织企业——宁夏省毛纺织厂,由宁夏省企业公司领导,但是生产没有多大发展,濒临破产。1950 年 10 月,宁夏省企业公司提出兴办宁夏省毛纺织厂的方案,同年 12 月经西北局工业部批准决定建厂。1951 年初,组建了“宁夏省毛纺织厂筹建处”。
今天的福州北街车水马龙,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若将时光往前推二百多年,这条街(上海路至北京路段)是驻扎八旗兵丁的宁夏新满城的南门大街,其北段西侧为满营领协(官职名)所在。民国以后,八旗驻军的满营不复存在,历史更迭中,南门大街旁这片区域后来成为军阀马鸿逵部队的兵营。1951年,宁夏省毛纺织厂筹建时,选址即为此处,当时已是“破烂不堪的废墟,野草丛生,一片荒凉”(《宁夏通志·工业卷》)。
1952年,宁夏省毛纺织厂破土动工,经过三年的艰苦筹建,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54年9月正式建成投产。投产第一年,宁夏省毛纺织厂就生产出了宁夏第一代机械化毛纺织产品——纯毛提花毛毯、各种粗纺毛呢等产品。至此,宁夏机械化的毛纺织工业诞生,为后来全面发展宁夏纺织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忆初到银川毛纺织厂时
丁建元,今年88岁,现居福州北街紫阳小区,曾任原银川毛纺织厂厂长。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在接受我们采访,回忆起初到毛纺厂时的时光,记忆清晰,一切如在昨日。
1954 年,宁夏省建制撤销,划归甘肃省管辖,原宁夏省毛纺织厂遂改名为银川毛纺织厂。丁建元即是在这一时段(1955年)来到毛纺织厂。他老家是甘肃省通渭县,通过招工进入兰州皮革厂工作,起初没有什么文化,但干啥都爱琢磨、爱钻研。
1955年,丁建元由兰州皮革厂调到同属甘肃省轻工业厅管辖的银川毛纺织厂,成为织机车间的一名工人。那一年,他刚刚19岁。
“当时,经过之前的发展,银川毛纺织厂已经有280名职工了,分为细毛、梳纺、机织、蒸染、机修等车间,我所在的织机车间里,有15台织机,60名工人。”回忆起刚来时厂子里的情况,丁建元记得非常清楚。“刚来的时候,我的工作是开织机。这可不是轻松活,一站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随时都要眼疾手快,才能快速处理好织机上的棉线。那时的织机,上面一个灯,下面一个灯,工作时被两盏灯照着,对眼睛损伤很大。”丁建元说,来到银川毛纺织厂没一年的时间,他就配上了眼镜。
即使工作非常辛苦,但回忆起那段日子,丁建元的脸上还是不时露出欣慰的神情:“那时的银川毛纺织厂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在宁夏的地位非常高,整个宁夏地区只有这么一家毛纺织厂子,我们的机织车间在整个厂子里也是非常重要的部门。”
1958年后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1958年,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银川毛纺织厂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得到扩大。这一时段,来自全国各地支援宁夏的建设者,为宁夏的工业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力量与活力,银川毛纺织厂也在其中。
盛雪君,今年87岁。1958年从老家上海来到宁夏,起初被分到了建设中的固原亚麻纺织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该厂停建“下马”,她又于1961年5月,来到了银川毛纺织厂。
“刚来时条件苦啊,在固原亚麻(纺织)厂,没有煤,我们就到固原三营去背,一人一个小背篓,三天,只有六个馒头……”说起过往,盛雪君有些唏嘘,“后来到了(银川)毛纺织厂,慢慢就好点了,也成了家。我在毛纺厂成品车间工作,专门负责为生产出来的毛毯扎边。这是做毛毯的最后一道工序,经过我们扎边后,毛毯就能拿去包装出售了。”
也是在这一时段,1961年起,银川毛纺织厂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工作。先后增加了二联梳毛机、粗梳细纱机、钢丝起毛机等设备。1965年,成立了制毡车间;同年,开始筹建绒线车间。
那时,丁建元已经从开织机的毛头小子,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还被评为了全国劳动模范。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工厂里,充满了“比学赶帮”的氛围。
亲切的“滩羊牌”6502毛毯
上世纪70年代后,银川毛纺厂又经历了几次扩建和技术革新,生产水平和规模不断提高。这中间,很多事情丁建元都亲身参与了。“1975年,我们攻克技术难题,自制长毛绒整理自动线的全套整理设备和电器联动系统,实现了长毛绒的流水线生产,1976年,我们又研制了408针电子提花织机,还自制了计算机系统,为我国毛纺工业用电子控制织造提花毛毯开创了先河。”丁建元说。
在丁建元的记忆中,昔日的银川毛纺厂有着不少名优产品,其中最为出名、银川人最为熟悉的便是“滩羊牌”6502纯毛水纹提花毯。6502提花毯自1958年便开始出口苏联及东欧国家,为我国出口创汇。这款毛毯织底结实、加工细致、手感丰厚、色泽鲜艳,还有漂亮的水纹波浪,在1980年国优产品评奖中,以国产土种毛毯评分第一而位居榜首,荣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再次荣获国家银质奖,1991年6月继续保持银质奖荣誉。昔日,6502提花毯一生产出来,就出口到了国外,宁夏本地人反而一毯难求,谁家要是有那么一条,也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儿。
此外,当时的银川毛纺织厂还有其他不少知名产品,不仅在评比中摘得殊荣,也成为不少银川人记忆中的“老朋友”。比如1983年被国家经委评为优秀新产品,荣获“金龙奖”的6509马海毛提花毯和02030绒毛大衣呢;1986年、1987年被评为纺织部优质产品的“夏娃牌”6508提花毯;被评为宁夏区优产品的02055雪花大衣呢……
不少新的工厂由它“分枝”
除了生产出众多“明星产品”外,在银川毛纺织厂发展的历程中,这座老工厂还如一棵大树、一个母体,“分枝”衍生出不少新的厂子,这些工厂也都曾在宁夏的工业领域、银川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丁建元的回忆中,1961年,银川毛纺厂接纳了停建的固原亚麻纺织厂的部分职工和麻纺设备,组建成纺纱车间;1965年,纺纱车间从毛纺织厂分出,在银川新市区建立了宁夏亚麻纺织印染厂。1965年秋,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上海福康制厂80名职工连同生产设备一同迁入银川毛纺织厂,成立了制毡车间,增加了工业用毡的产品品种;1979年,制毡车间从银川毛纺织厂划分出去,单独成立了银川制毡厂,那时候的制毡厂,生产产品种类多样,主要用于工业方面,包括用来打磨飞机零件的抛光毡,到了上世纪80年代,该厂生产的毡礼帽,更是成为了银川市民的时尚单品。
1965年,为开发宁夏纺织行业的新品种——绒线产品,银川毛纺织厂抽出部分人员,组成绒线车间筹建组,开始筹建工作。后因适应战备疏散、工业布局的要求,从银川毛纺织厂分出,移建到宁夏灵武县(今灵武市),改建为灵武绒线厂。很多老一辈银川人喜欢的“铁锈红”颜色的毛线,就是这家工厂生产出来的。
落幕,留在记忆里的老厂
1990年以后,“由于国内毛纺织行业整体失控,生产过剩,产品超储滞销,加之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设备陈旧、产品单一、竞争乏力”(《银川市志》1979-2005),2000年,已连续11年亏损的银川毛纺织厂,进入破产程序。
此时,丁建元已经从岗位上退休5年。当年和他一起进厂的那一批人,也都开始迈入老年。再后来,丁建元看着自己曾经工作了大半生的厂子慢慢拆除,不仅厂房没有留下片瓦,就连工厂生活区也几经变化,逐渐消失了往日的所有痕迹。
如今的丁建元,和一些当年一起工作的老伙伴,住在紫阳小区一栋40年前盖的家属楼里,这样岁数的楼房,小区里也只剩下两幢。丁建元是紫阳小区里的热心人,经常在邻里间奔走,帮大家排忧解难。盛雪君就住在丁建元家的隔壁,每年都会和当年一同来宁的上海老乡聚一聚,采访中,每听到我们说到某本志书里记载了他们当年来宁时的事情,她就会露出讶异然后欣慰的笑。
采访快结束时,丁建元带我们来到他的家里,给我们看了当年他作为先进和代表几次到北京被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照片上那张略带稚气的年轻脸庞,如今已经爬满了皱纹。“现在,我也已经是三条腿了。”他拄着拐杖,笑着说。
记者 李振文 吴璇
本版历史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晓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