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
多种经营来“活钱” 村民尝甜头有奔头
版次:16 作者:李鲲鹏
多种经营来“活钱”村民尝甜头有奔头
近年来,灵武市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创新引领,各乡镇各显其能,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农业发展有“看头”、产业振兴有“奔头”,村民尝到了“甜头”、迎来了“盼头”,一首富民强村的华美乐章正在灵武市奏响。
A 集体有“活钱” 村民增收入
“我们村预计今年的收入能够超过1000万元,这多亏村里走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崇兴镇韩渠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学军说,近年来,韩渠村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硬指标和强村富民的“金钥匙”,通过党建引领,探索推行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带动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实现集体有“活钱”、村民增收入,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走进韩渠村肉牛养殖场,标准化牛棚里,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去年以来,韩渠村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39.74亩的废弃矿坑进行填埋,投入400万元资金建成了肉牛养殖场,成为崇兴镇首个村集体经济联合养殖产业园,经过大半年的养殖经营,养殖场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牛场一共存栏肉牛226头,年底卖掉了195头,大部分都销往了广东等沿海城市,作为优质高端肉进入大酒店。”杨学军说,去年卖牛收入400多万元,实现了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年初又购入了144头小牛犊,预计今年卖牛的收入能达到700万元。
养殖肉牛让村集体尝到了甜头,而多种经营让村里实现稳定增收。在韩渠村的千亩冷凉蔬菜基地里,冷凉蔬菜幼苗已长出,喷淋式灌溉正在为菜苗生长助力。今年2月,韩渠村与珠海横琴新区顶赞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冷凉蔬菜种植协议,种植了广东菜心,将1284亩的土地出租种植蔬菜,同时盘活出租了闲置校舍、冷库,收租金的同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和增收。杨学军说,肉牛养殖、港菜蔬菜产业园以及场地租赁的收入加起来,将会有42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B
利用优势资源打造知名品牌
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的韭菜享誉区内外,产品不愁销路,但很早就有村民想到,韭菜很适合在这里的沙地种植,除此之外还能种什么作物呢?经过多方调查学习,最终选择了香瓜。走进上滩村种植户王平的种植大棚内,圆润饱满的香瓜挂满瓜藤,阵阵浓郁的甜香扑鼻而来。上滩村香瓜因口感好、品质优,让吴忠、银川等地的采购商慕名而至。“我今年种的香瓜收成挺好的,大概产了2500斤香瓜,今年的价格是6块钱一斤,我一共卖了15000元左右。”王平说。
上滩村有富含硒的沙质土壤,且水位低,日照充足,对糖和淀粉的积累非常有利,适合集中连片发展大棚产业。同时,上滩村大棚种植技术相对成熟,种出来的香瓜皮薄肉厚、香脆爽甜、营养丰富,每年效益十分可观。“今年上滩村的大棚里,韭菜种植完倒茬的时候种香瓜,香瓜大概有100棚,收益挺可观的,让农户喜上眉梢。”上滩村妇联主任杨志霞说。
在郝家桥镇的另一边,崔渠口村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里人头攒动,进入4月以来,基地上的工人们抢抓春耕好时节,完成了整地、施肥、起垄等环节,目前正在进行播种覆膜工作。该基地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根据市场的蔬菜需求,种植了以尖叶菜心为主的精品蔬菜1300亩。据基地负责人介绍,预计整个种植周期内菜心的亩产量可达5000斤到6000斤,亩均产值达到10000元以上。
在梧桐树乡杨洪桥村供港蔬菜基地,自动化喷灌系统正在进行灌溉作业。一株株菜心幼苗鲜嫩翠绿,焕发出勃勃生机,孕育着新一年的增收希望。“通过前期的土地流转1800亩,在杨洪桥一队进行叶菜类蔬菜种植,大概在5月中旬期间可以采摘上市,产品主要销往南方地区。”宁夏陆昌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世柱说,在公司占地22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内,共设有蔬菜冷冻区、分拣包装运输区、办公区和住宿区四个区域。其中,冷库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可一次性储存120000斤新鲜蔬菜,加工区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要用于新鲜蔬菜的分拣、包装和运输装车。
C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扫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凭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收割机实现无人驾驶……近年来,新品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让灵武市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有力有效保障了农业稳产和丰收。
走进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日光温室里,无土化栽培、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让温室种植实现“脚不沾泥、手不摸肥”,一排排绿色的植株盘着线向上生长,一串串即将成熟的番茄像葡萄一样垂吊着。和普通番茄不同的是,它们的排列十分有序,在果柄上一左一右整整齐齐,红绿相间甚是讨人喜欢。据该公司技术总监张涛介绍,这种名叫“串收番茄”刚结果时植株比较矮小,为减轻对植株的负担、保证品质,每串番茄都是10~12颗,为了保证养分及时供给需要的果子,多余的小果都会被摘除。
张涛告诉记者,大棚里培育的串茄,产值可以达到露地的5倍以上。“串收番茄”的高品质,得益于“智能滴灌+立体无土栽培”的种植模式。日光温室里施肥、加水等工作全部依靠机器完成,全过程精准化服务,实现了种植的集约化和绿色化。在番茄株间可以看到一种个大色深、全身有绒毛的蜜蜂,这就是智能化日光温室内为番茄授粉的“秘密武器”——熊蜂。通过声震授粉,让番茄坐果率更高,这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的现代化高新农业技术措施。
数字化、智能化的管控,让这里的作物都能吸收均匀的光照和养分,作为智慧科技的成果,通过高精度环境控制,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同时,灵武市通过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把实验室搬到地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李鲲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