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博物馆
寻找《追风者》中货币传奇历史
版次:11 作者:李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追风者》在各大平台热播,引发了观众对上世纪三十年代革命历史的浓厚兴趣。该剧不仅展现了爱国青年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还通过细节之处,再现了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货币的传奇历史。
在宁夏博物馆红旗漫卷展厅,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中的货币,感受当年的峥嵘岁月。
苏区经济活动的媒介
在《追风者》中,观众可以窥见当年苏区经济生活的一角,其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苏区的主要流通货币,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被称为“红色政权货币”的纸币,不仅是苏区经济活动的媒介,更是宣传红色政权的载体。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自1932年成立以来,开始发行纸币,面值包括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五种。”宁夏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些纸币采用石板印刷术,虽只能单色印刷,但设计精美,正面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字样及相应面值,背面则印有年份及不同图案,如五角星、地球、镰刀、铁锤等,寓意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
特殊的防伪技术
从《追风者》的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区货币在支持红军、维持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区经济有两个基本任务,即供养和装备红军,以及解决贫苦农民的生活困难。而货币和财政体系正是完成这两个任务的关键所在。
苏区货币的流通与使用,不仅统一了苏区的经济秩序,也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在纸币的广泛流通下,苏区的生产和建设得到了有力支持,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剧中有一个情节,这些纸币改良了防伪技术,在火上烤一下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其实是因为在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经济封锁的艰难环境下,苏区采用麻片、毛竹、树皮等为原料进行土法造纸,并在纸张中加入羊毛进行防伪。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纸币的印制问题,还展现了苏区人民的智慧。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