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说起的酿酒故事及汉字
版次:13 作者:李尚
腌字的不同字形。
奄字的不同字形。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在中国宴席文化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被赋予了文化特征。
人类喝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非常久远的时代。据现有研究显示,人类在进化成现代形态之前,就已经与酒有了某种形式的接触。约在40亿年前,当生命开始出现在地球上时,单细胞微生物在原生汤中活跃,它们摄取单糖分子并排放出乙醇和二氧化碳。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的“酿酒”过程。然而,真正的饮酒行为可能始于人类祖先开始利用酒精的阶段。
这期“字言字语”,我们从酒说起,但不是说酒本身,而是背后酿酒的人,以及相关的汉字。
最早的酒
最早的酒是何人所酿?目前尚无法确切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有意见认为最早的酒并非人类发明,而是猿猴或猿人时代所采集的百果在特定的环境下自然发酵所产生的酒浆,被称为猴儿酒或猿酒。
我国自古便有猿猴好酒的说法,《淮南子》中说:“猩猩知往而不知来”, 东汉学者高诱注曰:“猩猩……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汉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说,这一说法目前只是传说,而非确凿的历史事实。不过2004年,张居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对贾湖陶器壁上的附着物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证明,附着物内发现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九千年前,中国先民已会酿酒。被证明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酒”, 是世界上发现最早与酒有关的实物资料。
杜康和仪狄
女奴酒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商朝来说,祭祀和战争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祭祀时,有一个步骤很重要,巫师会饮用一定数量的酒来完成与其心目中所谓神灵的沟通,随后,民间也盛行起了饮酒之风。”史实记载,周朝时候有专门酿酒的官名,《周礼·天官 ·序官》:“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意思是太监十人,酿酒的女子三十人,奴隶三百人。“根据史前时期的男子主外,负责狩猎与战争,女子主内,负责采集浆果及照顾家庭的分工来看,酒的发明和酿造者很可能是仪狄这一类的女子。”张鑫华说,这也是女奴酒的得名原因,此后逐渐转变为民间的女儿酒。
除了女子,还有“奄”。张鑫华解释,奄是会意字,从大,从申,本义是覆盖。《说文》中有:“奄,覆也。”引申为突然,气息微弱等义,也通“阉”,指宦官,例如《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赞曰》中“及困于口舌,不能以忠自明,奄侍内构,遂陷嫌隙。”后来另造了“阉”字来表示这一含义。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因此,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发明了酒。此后,先民不断地摸索和改良酒的发酵,制造出更加稳定和可控的酒类。张鑫华说,其中可能有杜康和仪狄的参与。
杜康被誉为酒神,按《说文》“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的记载,杜康是白酒酿造的发明者,秫酒是高粱酒的意思。
仪狄,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吕氏春秋》中说:“仪狄作酒”。《战国策》中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的记述。而根据《世本》中“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的说法来看,仪狄应是米酒酿造的始创者。
“现在看来,酒是人类早期农业活动的一个副产品,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人的发明。”张鑫华说,杜康和仪狄大约只是酿酒技术的改良者而已。
从“奄”到“腌”
对酿酒的人有了了解后,可能有人不禁要问,“奄”既然有宦官的意思,那么汉字中有很多带有“奄”的部分,是否都有类似的意思?
这里首先来说说“腌”。张鑫华解释,“腌”是形声字,从肉,“奄”声。《说文》中有:“腌,渍肉也。”本义是用盐将鲜肉覆盖,使其性质稳定的方式。由于腌制品的特点是颜色变暗、褶皱增多,有不干净的感觉,又引申为“脏”。常用词为腌臜,由物理表现的“不干净”上升至精神层面的“难受、别扭或糟蹋”。比如《红楼梦》中说:“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此外,“腌”的异体字“醃”也是形声字,从酉,奄声,多指腌制蔬菜制品。1949年后,“醃”不再使用,无论是腌肉还是腌菜统一使用“腌”字。
“同酿酒相似,先秦以前,男子负责狩猎与战事,女子负责采集和储存。因此,一定是某一个聪明的农妇无意间用盐将鲜肉覆盖,从而获得了性质稳定的肉制品,为人类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鑫华说。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