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悠悠:来自书籍的力量

版次:11 作者:吴璇

在银川晚报壹度读书沙龙上,自称“社恐”的嘉宾刘悠悠,一提到书就侃侃而谈,并凭借着精心制作的卡片和娓娓道来的阅读分享,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作为一名80后的中学教师,她和书本之间,有着怎样美好的故事呢?

儿时的每一本书都弥足珍贵

刘悠悠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但家中却没有多少书来供她读。整个小学期间,她除了阅读叔叔和姑姑的旧课本外,能看的书寥寥无几。印象深刻的,有语文老师帮忙代购的《安徒生童话》和《水浒传》,还有从小学同学的哥哥那里借来的一两本长篇小说。

到了初中,《三国演义》《杨门女将》《八仙过海》《封神演义》等,让她爱不释手;妈妈收藏的《当代》《收获》文学刊物,老师借给她的《简·爱》,从同学那里借的《家》《春》《秋》,以及在小姑处找到的《红与黑》,让她对读书有了进一步的兴趣。

高中,刘悠悠的读书生涯迎来了转机——她交到了一位外地的笔友,那位笔友得知她也喜欢读书后,每隔两周都会通过同学给她捎一两本书、一封信,其中包括了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鲁迅的散文、散文诗、杂文,金庸小说等等书籍。“多亏了这位笔友和一位不收我押金的书摊老板,让我在高中时期读了大量的书,我到现在都感激他们。”刘悠悠说。

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读书方法

对于年少时的刘悠悠来说,每一本书都来之不易,为了能在还书之前抓紧看完,她总是用很快的速度去读书。六年级时,她在停电的夜里点着蜡烛,就着微弱的灯光读小说,一边读一边被书中情节打动,读到凌晨时,眼睛早已肿成了桃子。

成年后,她开始尝试慢慢地、反刍式地读书,她会花一年多的时间,细细地阅读一套《唐望三部曲》,用小卡片记下了许多的笔记,并通过不断的思考,把书本里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精神食粮。

刘悠悠说,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不是其他时期的阅读所能替代或弥补的,在她看来,当自己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通过如饥似渴地吸收书中的知识,效仿那些优秀的文学形象,对她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阅读让人成长

刘悠悠读过的书涉及面广,有像福尔摩斯探案集,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这样的畅销读物,也有像《飘》《基督山伯爵》这样的文学经典。在读书过程中,虽然也有读不懂的地方,但仅仅是通过书籍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认识性格各异的书中角色,看着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做出的不同反应,都能让刘悠悠感到受益匪浅,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效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毕业后,我一时找不上工作,挣不上钱,钱包剩五毛钱的时候,我也没有恐慌,我想到《鲁滨逊漂流记》《热爱生命》《老人与海》,里面的主人公面对无情的大自然,在生命的竞逐中取得胜利,内心就会升起一股力量,让我更加坚韧,不畏风雨。”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