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学生拍“烟卡”,疏为上策

版次:2 作者:本报综合

近日,一种名为拍“烟卡”的游戏在全国各地小学校园中流行起来。该游戏的模式对于许多70后、80后来说并不陌生,类似于当年的拍纸画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但因“烟卡”是从卷烟盒上剪下烟标折叠制作而成,让一些家长很担忧,孩子过早接触香烟盒会不会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拍“烟卡”现象,各地教育部门纷纷采取行动,主要措施是禁止“烟卡”进入校园。针对此举家长们给出了不同态度:一些家长认为“烟卡”游戏会加深学生对烟草的好奇心,应该从根源上杜绝;另一些家长则认为收集“烟卡”并不等同于吸烟,喜欢游戏不一定导致沉迷。于是,一时间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卡牌游戏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观点一

“烟卡”成新宠是给大人出的一道题

柴雨欣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除了看到问题,还应该关注问题背后的人。在“烟卡”风潮中,我们看到了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孩子的热情和大人的反对对立起来后,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空洞说教和一味打压,正确的引导才能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不得不说,拍“烟卡”成为小学生的游戏新宠,是给大人出的一道题。作为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要掌握防沉迷的识别和干预知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参与游戏的动机和心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学校层面则可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向孩子们普及烟草的危害和拍“烟卡”游戏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此外,小学生对此类游戏的沉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课外活动的缺乏,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设计丰富充实的兴趣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释放压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这一现象,加强对烟草广告的监管,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不应一言不合就将问题当成洪水猛兽而封杀,否则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

学生玩拍“烟卡”堵不如疏

观点二

刘思雨

不同的人对拍“烟卡”游戏有不同看法。有家长认为,孩子为了拍“烟卡”,到处捡烟盒。如果家长不抽烟,也捡不到烟盒,孩子们还会去小商店购买专门做好的“烟卡”。心理医生史宇也就此提到“熟识效应”: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对香烟盒习以为常时,可能会对香烟更好奇,更有想得到香烟的愿望和冲动,增加未来对香烟的好奇和认知。

家长的担忧固然正确,但学生的乐趣也值得尊重。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课间10分钟”话题警示我们也应当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实际上,无论是之前玩“萝卜刀”,还是现在拍“烟卡”,都是孩子们自发找到的解压游戏方式,折射出孩子们对简单游戏活动的渴望。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情,但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取正向的知识。玩游戏也是孩子人生经历中的重要时刻,游戏创造的参与感对于儿童的意义,远胜于形式空洞的说教。对于拍“烟卡”游戏,堵不如疏,一味禁止有时往往适得其反,而学校和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该游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教育与引导相结合更理智

观点三

马荣

拍“烟卡”游戏的本质并无大错,简单的禁止措施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当“烟卡”被视为禁忌时,孩子可能会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探索这一游戏,这反而增加了其潜在的危险。

一个更为理智的策略是教育与引导相结合。毕竟,“一刀切”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只有了解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向孩子传授有关烟草的危害信息,教育他们如何识别和抵制烟草广告和促销活动的诱惑。此外,教育者可以考虑引入替代的游戏方式,提供健康、教育意义更加丰富的游戏选项,既满足孩子游戏的需求,又避免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平衡和智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禁令。通过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游戏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无谓地限制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面对拍“烟卡”的现象,应当采取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通过教育和正确引导,使游戏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绊脚石。这不仅仅是对待一个游戏的态度,更是一种教育的哲学,旨在培养未来社会的健康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