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版次:16 作者:郑力盈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回溯历史,灯与火是分不开的,有了火就有了灯。远古的时候,人类的祖先钻木取火烧起一堆火当灯,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灯。灯,照明用品,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人类远古时代用火把照明,后来有了油灯和蜡烛、电灯。在古时“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秉烛夜游中烛也是此意吧,火把就算是最先进的灯了。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粗糙的石灯到青铜灯,陶瓷灯到现代的电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

最早的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会在居住的地方挖一个坑,并使用一种植物制成的捻子作为光源,通过点燃这种捻子进行照明。在甲骨文中,“灯”字被写作“登”,其形状类似于一个人双脚行走的样子,手中端着一个豆状物体,象征着双手捧着装有祭品的容器走上祭台。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以油脂为燃料的油灯。最初的灯盏可能是由野兽的脑盖骨、蚌壳或石槽制成,随后则出现了用陶瓷和金属制作的灯具,如瓷灯和铜灯。这些灯具不仅在形式上更为精致,而且在功能上也更加多样化和实用。

俗话说:“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灯。”用来形容某些人比较厉害,刻薄。其实,这里的“省油的灯”在历史中真正出现过,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烧制的省油灯就是真正的节能灯。在宛平城内老卿的宝贝中,有一个碗形的灯具,有夹层,上层和豆一样,像个小碗,下层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来装水。因为当时主要是用油料燃灯照明,而油料遇热后会挥发,所以唐朝工匠们采用灯具腹内蓄水来降低灯油温度,减少油料的挥发。

我的记忆中,最早的灯是煤油灯,之前好像是清油灯,那时候自己常常自制煤油灯,用完的玻璃瓶在铁瓶盖上钻个小孔,把铁皮卷个比小孔略小的直管,插入瓶盖的小孔固定好,用棉花搓成捻子穿过直管,露在外面的捻子只留一点灯芯,在瓶子里倒上煤油,每到傍晚屋子里很黑的时候才点燃煤油灯。漆黑的夜晚里,那白纸底上贴着五颜六色的窗花,透过煤油灯显得异样的亮堂,白净,喜气,浓郁的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直飘香到现在,照亮着我的心路。

每逢过年时候,父亲就要做一个灯笼。灯笼是用四个柱子和四块玻璃做成,一面的玻璃能够上下移动,能够取放灯盏,底座一块木板,顶子留一个圆口,能够不被灯烧着,也能有更多的空气进入,不至于灯因缺氧而灭。大年三十的夜晚,就高高挂起,满院的光明,向四周散去,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夜里去左邻右舍家,就提着灯笼,路就有了光。有了灯,夜不再那么漆黑。

后来有了罩子灯,在灯上罩个玻璃罩,可以调节灯的亮度,和简单的煤油灯相比,就“高级”多了,亮堂多了。再后来,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增多,电灯也进入了古老的国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现代化建设,传统的民间灯具逐渐远去,成为了见证历史的古玩。洋蜡用了不久通上电,有了电灯,电棒等电器照明。只有在偶尔停电时用蜡烛照明,现在几乎不停电了。各种各样的灯,路、楼、桥、墙等的亮化,城市、乡村夜晚不再是夜晚,一家家的灯陆续开启,一条条的街灯亮起,世界因为有了灯而五彩斑斓,让人应接不暇,它们的光芒如同太阳的余晖,将每个角落照亮,带来了明亮和希望。

静静坐着,不知不觉外面比室内亮多了,外面的灯,逐渐亮起来。夜,那样安静,也如此的亮堂。

一个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一盏灯。

□郑力盈(宁夏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