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滨路,感受时光与记忆
版次:13 作者:吴璇
大城市 小马路
系列报道(3)
策划:李振文 陈玲
本期执行:吴璇
在银川,说起湖滨路,很多老银川人都不会觉得陌生。这条街旧名尚勇巷,1981年改叫湖滨街,后来又改称湖滨路。而“湖滨”这个名字,来源于湖滨西路北侧曾经的一片芦苇大湖。
对于很多人来说,湖滨路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他们也见证着这条路的变化,路边的每一个小小的变化,都是生活越来越好的象征。
60后的刘阿姨
中山公园是年轻人的约会胜地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刘阿姨来说,湖滨路从她记事起就在那里了,那里有她心心念念的中山公园,因为听说公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花草草,但中山公园对于住在小吃街上的她来说,还是有点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她成了一名工厂职工,买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终于可以独自骑车去中山公园玩了。“骑在路上时,感觉腰板都挺直了,有一种可以独立自主的自豪感。”她回忆起当时,感慨地说,也就是在中山公园里,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她还记得当年那个穿着衬衣的男生,拿着一本海涅的诗集,在公园的亭子里忘我的朗诵。
后来,刘阿姨和男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新家的位置就在湖滨路体育巷,这条路对她来说日渐清晰和熟悉。她还记得,那个时候,湖滨路上就已经有了体育场,就在如今湖滨路和进宁街交叉的地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个体育场实在是很简陋,围墙是铁丝网,看台也是搭的铁架子,跑道没有硬化,上面铺的都是炉渣,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周边的学校在里面组织运动会。”刘阿姨说。
在刘阿姨的印象中,湖滨路上还曾有一家很大的宾馆,就在如今立新巷附近,叫做宁夏宾馆。“记忆中是一排白色的房子,最高的有三层楼,据说当时是招待外宾的,里面的规格很高,但直到后来拆掉了,都没有找机会去见识一下,算是个小小的遗憾吧。”她说。
如今,已经64岁的刘阿姨仍然时不时会到中山公园去,在那里,她又结识了不少年龄相仿的朋友。“我们常常约着到公园走路锻炼呢。”
80后的杨柳
少年宫是儿时难忘的回忆
80后的杨柳对湖滨路的记忆更加鲜活有趣。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湖滨路上就有少年宫了,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她上小学起就被家长送到少年宫去上兴趣班。“那时候我上的是国画班,每次下课都弄得自己一身颜料,但仍然为自己画出了一只小鸡、一朵荷花感到兴奋。”
那个时候,体育巷的西侧还有一个游泳场,杨柳和大院里的小伙伴都办了卡,一到夏天大家一起相约去游泳。“那时候小学生没什么学业压力,整天就是玩,尤其是到了夏天,一个院子七八个小伙伴结伴去游泳,游累了就把自带的毛巾被铺在岸上,躺在上面聊天晒太阳,一个夏天过去,个个都晒得黢黑。”
当然了,那时候的湖滨路除了有少年宫和游泳池外,还有很多好吃的, 杨柳还记得,少年宫门口总有一个老奶奶,在路边架着一口小锅,卖着一毛钱一串的豆腐皮和土豆片,还有2毛钱的袋装水,土豆片煮得绵绵软软的,浇上特制的辣糊,一串一串根本停不下来。“现在特别有名的银川辣糊糊,应该就是从我们小时候吃的麻辣串改进的。”她说。
那个年代,除了麻辣串之外,湖滨路上最出名的美食,就要数湖滨花园旁边的青青冰淇淋了,那时候银川没有几家像样的冰淇凌店,除了迎宾楼,就是青青冰淇凌最受年轻人欢迎,杨柳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的学生聚会经常在青青冰淇凌,有些会去情缘酒吧,还有一些喜欢打游戏的男孩子,总是偷偷钻进对面的龙易网吧。
90后的江铭锴
光明广场上的滑板梦变成湖滨市场的市井味
大约是在杨柳上大二的时候,湖滨路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光明广场和宁夏会堂的建成。它们不仅是当时银川的地标性建筑,也让周围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生于1992年的江铭锴,小时候就经常被奶奶带着在光明广场上玩。到了十五六岁的年纪,在同学的影响下,他央求父母买了一块滑板给他,每天都在光明广场上练习,在他的印象里,当时一起在光明广场的,还有滑轮滑的、抽陀螺的,好不热闹。“那时的梦想是成为滑板高手,靠滑板来安身立命。”
身为男孩子,玩滑板、组乐队、打电竞都是属于年轻人的时尚,江铭锴也不例外,他曾经是龙易网吧的常客,在那里玩过很多游戏,从最初的CS,到后来的魔兽世界、使命召唤,他喜欢网吧里的氛围感,“打游戏的时候,几个队友都在网吧,互相喊一声就能交流,感觉特别热血。”
后来,江铭锴到外地上了大学,很久没有回来,前两年回来的时候,熟悉的网吧已经变成了网咖,名字换了,设施也更好了,里面的游戏也早已更新换代。“和老同学相约打了一把英雄联盟,突然发觉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就赶紧下机回家帮老婆做饭去了。”他说。
如今,江铭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没有了滑板高手的梦想,也不再和战队共进退,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下班到湖滨路上的菜市场里,帮家人买些菜和水果,或者寻觅些特色小吃。“还有一次早晨来逛,还看到有卖小女孩喜欢的发卡,果断给女儿买了好几个,她可喜欢了。”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