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绿野说“农”字

版次:15 作者:李尚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五月是春天的尾声,夏季的开端,也是农民最为辛苦的时节。此时清风摇曳,麦田如碧海,盎然生机是农民劳作的意义,更承载着他们对土地的热爱。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不如跟随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文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从对“农”字的解读开始,换个角度感受五月。

01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农的繁体字是 “農”,要说清楚这个字,需要先说“辰”。

辰是象形字,许慎在《说文》中讲:“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意思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引申为震动。也可用于日月星的统称及十二地支的第五位,用于纪年、纪月或纪时。由于古代称30°为一辰,而水星与太阳最大角距为28.3°因此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

张鑫华认为,按许慎的说法,“辰”从乙,从匕,象征着弯弯曲曲艰难生长的植物开始舒展身体,径直通达。然而从象形来看,许慎之说并不能使人信服。事实上,“辰”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汉字,常见的有地块排列说、观星说、屋顶透光说等。此外,商承祚在《说文中之古文考》中认为:“辰以手振石,乃振之初字。”周谷城《古史零征》认为:“就形体而言,正像人在崖下凿石之状。”廖文豪在《汉字树》中认为:“辰是河堤边耕种的象形,石代表石砌河岸”。另一些意见认为这不是石,而是蛤蜊制作的原始农具。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究》中说:“余以为辰实古之耕田器,其作贝壳形者,盖蜃也。”他认为“辰”的甲骨文是大蛤蜊的侧面图,金文是贝类动物伸缩的象形,虽然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是殷墟考古发现的蚌镰数量要比石镰更多,表明蚌镰的普及程度比石镰高,蛤蜊农具的可能性要更大。《中国史纲要》认为:“龙山文化以锄农业为主,收割工具出现了磨制的半月形石刀,还有可以装木柄的石镰和蚌镰。”

因此,“辰”的本义应为蚌镰,有了这一点的支撑,才可以对“農”字的象形进行分析。

02

从迁徙到定居

農,会意字,甲骨文初形从林,从辰,会人们在树林中的田地劳作之象。张鑫华说,部分甲骨文增加了“又”的形符,“又”的本意是右手,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会操作之义,表示“農”的本义是人们手持“辰”这种农具,在田野中去除杂草或树林中去除树木之义,被认为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的场景描述。体现了耕种不易和农民的勤劳。更重要的是,这一形态表明原始狩猎已经不再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土地索食。

等到了金文,也就是商代末期,不再出现“林”或者是“草”的结构,而是变成了“田”,“田”的周围增加了两个“又”的形符,部分金文甚至增加到四个,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代末期已经停止了“刀耕火种”的迁徙生活,人们定居下来,形成了大规模的城镇,由生荒耕作转变为固定耕种,最终演变为小篆的形态,其上部结构也讹变为“曲”,形成了楷书的结构,这颇为遗憾。

《说文》中:“曲,象器曲受物之形。”张鑫华介绍,它的本义是弯曲、不直,失去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充满希望的农田和勤劳的双手的象形,待到简体的“农”,就只能看到“衣”和“房”的重叠了。

03

农业从古至今的地位

《说文》讲:“农,耕也。” 《论贵粟疏》讲:“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气候资源息息相关,然而更重要的是勤,四体不勤,五谷何以丰?”张鑫华说,《国语》中有“耕者用力不农,有罪无赦。”《前汉·食货志》中有“辟土植谷曰农。”可以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农业生产的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解释了姬轩辕被称为“黄帝”的原因。有趣的是炎帝虽然是火德,却又被称为神农氏,别号朱襄,“朱”的本义是红色的树木心, “襄”是脱去衣服耕种田地的意思,《说文》:“解衣耕谓之襄。”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农业为立国之本,今天的“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古代指的是三种不同的地方,即平地、山地、沼泽地,也有意见认为《周礼·天官·大宰》:“一曰三农,生九谷”中的“三农”指的是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农民家庭或是春耕、夏耘、秋收三个农时,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解释。

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