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无公摊”,这事有戏?
版次:2 作者:孙瑞亭
杭州近日全面取消购房条件和套数限制,之后当地有楼盘打出广告称,“按照套内面积计价销售。”通俗点说就是,买房只需支付房屋套内实际使用面积,不需要支付“公摊面积”的费用。难道说,一直备受关注的“买房无公摊”有戏了?
商品房买卖按照“建筑面积”计算房屋价格已是普遍现象,即套内面积(购房者实际居住的面积)加上“公摊面积”。通常所说的“公摊面积”是指摊在每户头上的公共部分面积,如楼梯、电梯、走廊等,通常占建筑面积的10%~30%,这些都是需要购房者买单的。由于公摊面积很多时候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大众对此产生不满和担忧,近些年“取消公摊”的呼声也随之渐起。与此同时,不少地方也开始进行相关探索,比如广东肇庆明确“自5月1日起,商品房实行按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合肥则在更早一些就提出“积极探索按套内面积计价”,而山东、重庆等地也有类似举措,但是真正走到“取消公摊”这一步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说白了,公摊面积争议的背后还是一个明明白白消费的问题,消费者“拒绝公摊”其实是关注自身住房权益保障的问题。对公摊面积的敏感点,首先就在于计算方式是否透明、是否存在“暗箱操作”、产权和收益权是否统一等,另外公摊面积中的“公”是侧重于“公有”还是偏向于“公共”,这些都是需要有明确界定与答案的。现实生活中,按照建筑面积计价,不排除会有部分开发商有意做大公摊面积,以便降低建造成本、增加盈利空间。如果,按套内面积计价,当公摊面积过大时,套内面积的单价会提升,房屋在销售时会性价比不高,开发商自然不敢故意做大公摊面积。当然,也不排除由此带来的公摊面积缩水问题,比如过道狭窄等,影响居住舒适度。
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职能部门发挥监管效用。当下,职能部门可以对公摊面积的计算、范围、规划设计等予以引导、监管,确保公摊面积规范透明,避免出现开发商有意做大公摊,降低开发成本的行为;严管明显超出常规的高公摊行为,防范房企营销人员各类虚假的、误导的、含糊的或有歧义的营销。而在一些积极探索中,则要在政策层面提出更规范的建筑设计要求,对于一些明显违背居住宜居属性的规划设计,应当及时介入或直接叫停。
其实,从笔者日常和同事的讨论中也能够听到对于“取消公摊”的疑问与焦虑,知道这类政策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但大家还是普遍希望公摊面积能够取消或者进行优化改进。因此,作为民生领域较为受关注的问题,希望职能部门能够去积极探索方法和细化政策,做出勇敢的尝试,惟其如此,才有破局的可能。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