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版次:13 作者:阿棉(宁夏银川)

“爹,你骑得累吗?”十岁的我坐在前杠上,弱弱地问着,向前靠了靠,想要减少一些重量。三月的风既冷又硬,阻着我们前行。爹奋力地蹬着二八车的脚踏板,笑着摇摇头,右手移开把,捏了捏我的小手。

那是赶集的日子,三六九中的一天。集是在小城里,离我们住的乡下有二十多公里。低矮的平房散落在街道两侧,街道是局促的,时不时地被风卷起一些尘土。

平日里的小城很安静,走路的、骑车的都似蹑手蹑脚,一旦到了赶集的那一天,小城便有了喧嚣。商贩们临着街摆上了货品,多是家里所需要的床单被套、衣服裤子、锅碗瓢盆、笤帚簸箕等等。吃的品类很少,高粱饴话梅糖、呱呱糖、豆瓣糖,能引得小孩垂涎三尺。

周边的农人早早赶来,齐聚在了集上。有的受了家里妇人的嘱托,采购一些日用品。有的也只是凑个热闹,什么也不买,走走看看,把摊上所有的东西都要看到眼里。

集上专辟了一大块空地买卖牛羊。哞哞声咩咩声此起彼伏,绊住了多数人的脚步,围上来,听听今年牛羊价格的行情。也有诚心实意来买的,卖主明面上不会报价,拽着买主的手,私下里比着手势,一来二去谈妥了,卖主的眼神里透着不舍,买主欢喜地牵羊离去。

爹带着我赶集,也多是买日用品 ,而我则贪恋胖婶家的牛肉馅饼。一到集上,爹仿佛看穿了我,先载我到胖婶的摊位,要上一个牛肉韭菜馅饼,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我吃。爹从未吃过,我以为他是不爱吃的,却不知他是在省钱。

虽是春寒料峭,集上却有了卖毛衫的。穿了一冬的棉袄,罩衣也已斑驳,我相中了一件橘色毛衣,喜欢得不得了,赖在摊前不走,爹拗不过我,掏了钱。那一次爹没有买回日用品,被妈好一顿数落。

集市上的那些事,终丢在了记忆里,没有生根发芽。城变大了,有了立体感,楼群高耸,车辆把街道也挤宽了,商超里应有尽有。城不再需要集,集搬离了城,落到了镇上。

金贵、丰登、兴泾等镇子,因着集,有了人气,渐渐地有名了起来。城里的人会驱车到那里去赶集。或许是厌倦了冰冷的繁华,怀念起乡土气息的温暖。

赶集还是延续了旧时的日子。集市上的货品比以前多了,尤其是吃的,占了半条街,各种油炸食品、干炒类、糖果、新鲜的水果,还有炸鱼烤鸡等等,一圈走下来,手里拎着,嘴里吃着,眼里看着,吹着露天的风,也的确是惬意。摊位上都是常见的货品,对于乡下人来说却很实用,价格自是便宜。颜色最丰富的当属塑料凉鞋,现在仍活跃在集市中,想想小时候能拥有一双塑料凉鞋,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最不起眼的便是花苗了,不仔细看,以为是在售卖草根,幸好图片标注着,才知道皆是春夏熟悉的花卉。人们路过时都会带一两棵,为家里添一道美的风景。

邻挨着卖裤子的摊位,一位戴着粉围巾的中年大姐踩着缝纫机。两三个人手里拎着新买的裤子,正在等着改裤长。

也有首饰加工的,柜上摆列着加工好的银首饰。看饰匠的手艺也有些年头,一板一眼地敲打着,外界的喧嚣似与之无关。顾客多是上了岁数仍固执于银饰的大妈,围拢在饰匠的身侧瞧望着,昔时的美好渐渐地显露出来。

集上的吃食里,麻辣烫和刀削面的摊位上坐满了慕名而来的人。平日里对环境挑三拣四的,也不管不顾了,挤在人堆里吸溜着,似是比山珍海味还要香,农家的菜饭里有着原汁原味的浓郁。

行走在集市中,心里莫名地难过。若是爹还在,我会牵着他粗糙的大手,吃遍集市上所有的美味,买遍中意的日用品,让他不再恐慌。若是能回到那时,我会把馅饼的一半留给爹,我也定会不买那件橘色的毛衣。

原来爱也能稍纵即逝,抓不到,只剩遗憾留在每每的回望中。

□ 阿棉 (宁夏银川)